潘齡臯是壹位愛國人士,亦是壹位文化名人,是清末、民國年間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自成壹家,
潘齡臯書法造詣頗高,擅楷、行書,小字尤精。結體平正勻稱,用筆圓潤流暢,風格秀美典雅,深受書家好評,可謂“輕柔中飽含剛勁,簡樸中蘊蓄深沈”。成為民國時期北方著名的書法家。當時與譚延闿齊名,有“南譚北潘”之說。時津京冀等地商號鋪面,皆以延請潘氏題匾為榮。坊間亦有“草書三原於右任;榜書天津華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齡臯”之語。時人稱其書為“潘體”。
潘齡臯曾為平津許多商號店鋪書寫匾額,北京頤和園、團城亦有其書寫的碑文和楹聯。在保定,亦見他為張懷信、王式南等名人書丹的墓誌銘。民國時期,北京、天津出版過他14種字帖,其中《胡大川幻想詩》、《南濠詩話》、《又壹村詩話》、《潘齡臯太史墨寶》最為著名。上世紀80年代,天津古籍書店根據“文成堂”版出版了《潘齡臯行書四種》。
潘齡臯書法以行書見長,在顏(真卿)字風格基礎上,遠取蘇(東坡)書之豐腴,趙(孟頫)書之淑美、董(其昌)書之清雅,近取劉(墉)書之濃厚,形成了自己的風貌。總體特征是,筆畫飽滿,結字奇側,章法清朗。其筆法多用逆筆入紙,導墨行筆,筆畫顯得外柔內骨,點畫果斷幹脆,幹凈利索;撇畫挺拔而厚重;捺畫壹波三折而內含筋骨;鉤畫多方折;豎畫行筆時勁健凝重,萬毫齊力,收筆時至力量飽滿時戛然而止,有壹種筆止意無盡之感。潘齡臯書法結體與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輕,左重右輕;上下緊密,左右寬松;上橫不平,偏豎不直。偏正欹側之中意趣橫生,氣韻生動。潘齡臯書法整體感覺疏朗、勻稱、平穩;肥瘦對比,大小相間;粗細錯落,輕重互見,起伏跌宕,韻律勃動;肥不臃腫,瘦不枯薄,寬不松散,細不纖弱。總之,潘齡臯書法形美而神足,外柔而內剛,嬌美而不俗媚,含蓄而不露鋒芒。在靜謐、安詳、平和之中蘊含著勃然欲發的生機。
潘齡臯的書法在家閑居時已負盛名,隱居京華後以字為生,更是聲名遠播,學潘者不乏其人,假托其名者亦大有人在。人所供認的潘氏女婿陳瑤圃便是壹位。陳氏擅長潘體,常代潘揮毫,以搪求書者,且能以假亂真,多有書作流傳於世。時下,京津拍賣市場和保定古物市場以及民間交流的潘齡臯書法,筆者多曾過眼,真贗互見。現就潘齡臯書法的落款、欽印以及用紙、用墨等特征略述如下:首先潘齡臯在對聯、中堂、條幅、橫幅作品中,常見落款形式有兩種,壹種是先落幹支紀年、時令,然後落“潘齡臯”三字;壹種是只落“潘齡臯”三字。壹般“臯”字末畫豎筆較長。在尺幅較小的橫幅雜錄和手劄作品中,潘齡臯壹般多落有書寫內容和出處,然後落書寫時間即幹支紀年、時令和書寫地點即齋號。潘齡臯三字壹般有落在書寫時間和地點之前和落在最後兩種情況。如果是後者,那麽“臯”字末畫豎筆較長。
其次,潘齡臯書法作品尺幅較大者,壹般鈐套印兩方,白文“潘齡臯字錫九印信宜壽”和朱文“乙未聯捷翰林”。其特點是上印與落款“臯”字豎筆下端相連或部分疊壓。上下兩印的距離在半個印章到三分之二印章大小,未見兩印之間能容下壹方印章之距離者。兩方印章的規格為3.5厘米見方。在潘齡臯的早期作品中,包括壹些詩話劄記,多見鈐有套印的白文“潘齡臯印”和朱文“乙未翰林”二印者,鈐印特點與上同。印章規格為3厘米見方。
在潘齡臯橫幅詩話劄記作品中,所鈐印章多見白文“潘齡臯印”和朱文“錫九”二印,如落款“潘齡臯”三字在後,則鈐印特點與前相同。潘齡臯三字不在最後者,則最後壹字與第壹印章的距離在三分之壹到半個印章大小。亦見有單鈐其中壹印者。這套印章規格為2厘米見方。另常用壹對印為白文“齡臯”和朱文“錫九”,或單鈐其中壹印者,規格為橫1.3厘米、豎1.2厘米。亦偶鈐橢圓閑章“讀書便進”,最寬外1.4厘米,最長處1.8厘米。長條豎章“塗鴉”,0.8厘米×1.8厘米和“齡印”,0.8厘米×1.3厘米。在潘齡臯的扇面和部分劄記作品中,鈐兩對套印,壹對為1.1厘米見方的白文“潘齡臯印”和朱文“錫九”,壹對為0.6厘米見方的白文單字“齡”和朱文單字“臯”,亦見單鈐壹“齡”印者。為方便考證,潘齡臯常用印原大附後。潘齡臯所用印泥為上等朱紅印泥,朱跡凸顯凝結,少見暈散者。
其三,潘齡臯作書用紙非常考究,就筆者所藏其作品看,有保定紙藝局監制的玉版貢宣。清秘閣監制的玉版貢宣多為夾宣。另外潘書作用墨以松煙墨為多,墨跡姿媚而深重。
其四,據潘齡臯墨跡和出版物,潘書可分為三個時期:第壹個時期為庚戌(1910年)43歲到己未(1919年)52歲當甘肅省長前這壹階段,其特征帶有明顯的顏(真卿)蘇(軾)和劉(墉)字風格,筆墨肥厚,成章茂密。第二個時期從壬戌(1922年)55歲回家賦閑到己卯(1930年)春62歲這壹階段,書法風格已臻成熟,用筆重中見輕,結字左緊右松,成章疏朗清逸。第三個時期則是從1939年以後定居北平(京)到逝世期間,多有匾額和抄寫經卷見世,這壹階段的作品純熟、閑雅。
潘齡臯書法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