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11)壯士,能復飲乎?(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觚乎?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臯比者,乎幹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⑸同“於”。例: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③吾嘗疑乎是。(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⑤頹然乎其間。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鋣。(乎:引進動作的對象。)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11)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 。(16)以吾壹日長乎爾。(爾:比。)(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獨處乎山中。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於是乎書
---------------------------------------------------------------------------------------------
“乎”與“也”互文通用
“也”字在發展過程中,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有變化。它的語氣,強烈果斷,用在句尾,當作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明顯。《史記·孫子傳》:“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12頁)
2.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2)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汝識之~(嗎)? (3) 文言嘆詞:陛下與誰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詞,相當“於”(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在~.無須~.異~尋常. (5) 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嗚呼. 〈語〉 (1) 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遠者涼乎. 汝多知乎. 汙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 斷斯織乎. 不亦精乎. (2) 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可乎.——《列子·湯問》 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乎. (3) 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 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 (5) 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 願見之乎.——《三國誌·諸葛亮傳》 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壹以貫之.——《論語》 (7) 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 (8) 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註意下文.如:大家認識壹致以後,於是乎就大幹起來;不外乎兩點,壹是鬥誌,壹是鬥膽 介〉 (1) 於;在 [in;at].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 今雖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於;從 [from]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 (3) 於;在 [in].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呂覽·用眾》 (4) 於;從 [from].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 叫囂乎東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 (5) 於;因為;由於;在於 [because].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莊子》 (6) 於;按照;根據 [according to].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 (7) 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 [to] 吾嘗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乎 hū 〈後綴〉 (1) 單用或疊用在單音或疊音的形容詞後面.如:許多新事物,確乎到處可見;我心裏熱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動詞或副詞後面,構成新的動詞或副詞.如:他對這點事卻不在乎;幾乎人人都稱贊他 (3) 用在形容詞後面,單獨不能翻譯 宜乎眾矣.——宋·周敦頤《愛蓮說》 洸洸乎幹城之具.——明·劉基《賣柑者言》 昂昂乎廟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3. 文言文袁煥傳全文翻譯譯文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
父親叫袁滂,擔任東漢司徒。郡守任命袁渙擔任功曹之職,後來又舉薦給公府,在官吏考核中獲得較高的等級,授官譙縣縣令,未去上任。
劉備任豫州牧,推薦袁渙為秀才。後來袁渙避難於江淮之間,被袁術所任用。
袁術每次向袁渙咨詢探問,袁渙總是正氣凜然地論述自己的主張,袁術辯駁不過,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對他以禮相待。不久,呂布在阜陵攻打術,袁渙隨袁術壹起迎戰,於是又被呂布拘留。
呂布當初和劉備和睦親近,後來有了矛盾。呂布想讓袁渙寫信去大罵羞辱劉備,袁渙認為不能這樣做,呂布再三強迫他,都不答應。
呂布大怒,用刀劍來威脅袁渙說:“做這件事就能活,不做這件事就死。”袁渙臉色絲毫沒有改變,笑著對呂布說:“我聽說只有德行可以用來羞辱別人,沒聽說用汙言穢語來羞辱別人的。
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君子,將不會以將軍妳的話為恥辱,假如他實在是個小人,將用妳的話回復妳,那麽受辱的是妳而不是他。再說我先前侍奉劉將軍,就像今天侍奉妳壹樣,假如有壹天我離開這裏,再來痛罵將軍,行嗎?”呂布自感慚愧而作罷。
呂布被殺,袁渙得以回到太祖身邊。 袁渙曾對太祖說“武器,是種兇器,萬不得已才使用。
用高尚的品行來影響他人,用仁義的思想來感化他人,同時安撫那裏的百姓,替他們掃除危害。這樣,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們同生死。
您洞明事理舉世罕見,古人用來爭得民眾的方法,您已經勤勉地實行了;當今官府失去民眾的弊政,您也已經引以為戒了,四海之內依靠您得以免於危亡的災禍,然而百姓還不懂得仁義,希望您教導他們,那麽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賞地采納了他的建議。
當時剛剛招募百姓去開墾荒地,百姓都不願意,紛紛逃離。袁渙對太祖說:“百姓安於入土,不願輕易遷移,千萬不能突然讓他們離開故土,順著他們容易,違背他們困難,應該順著他們的心意,願意去墾荒的就讓他們去,不願意去的不可勉強。”
太祖采納了他的意見,百姓非常高興。 (後來),袁渙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導,本著寬恕的原則思考後再去實行,外表溫和而內心果斷。
因為生病離開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後得到的賜物很多,但他都分發給別人,家中沒有什麽積蓄,始終不問自己的家產,缺什麽就從別人那裏取用,不願意做出清白的姿態,但當時的人都欽服他的清廉。
當時有傳說劉備已死,群臣都拍手慶賀,袁渙因為自己曾經被劉備舉薦為吏,獨自不表慶賀。他為官幾年後去世,太祖還為他流下了淚。
原文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也。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
郡命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呂布後辟公府,舉高第,遷侍禦史。
除譙令,不就。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
後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術每有所咨訪,渙常正議,術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禮也。
頃之,呂布擊術於阜陵,渙往從之,遂復為布所拘留。布初與劉備和親,後離隙。
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
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於彼。
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壹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 布誅,渙得歸太祖。
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
太祖從之,百姓大悅。遷為梁相。
渙每敕諸縣:“務存鰥寡高年,表異孝子貞婦。常談曰‘世治則禮詳,世亂則禮簡’,全在斟酌之間耳。
方今雖擾攘,難以禮化,然在吾所以為之。”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溫柔而內能斷。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後徵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
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 曹操 魏國初建,為郎中令,行禦史大夫事。
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
太祖善其言。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賜谷二千斛,壹教“以太倉谷千斛賜郎中令之家”,壹教“以垣下谷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倉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親舊也。”
又帝聞渙昔拒呂布之事,問渙從弟敏:“渙勇怯何如?”敏對曰:“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渙子侃,亦清粹間素,有父風,歷位郡守尚書。
初,渙從弟霸,公恪有功幹,魏初為大司農,及同郡何夔並知名於時。而霸子亮,夔子曾,與侃復齊聲友善。
亮貞固有學行,疾何晏、鄧風飏等,著論以譏切之,位至河南尹、尚書。霸弟徽,以儒素稱。
遭天下亂,避難交州。司徒辟,不至。
徽弟敏,有武藝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謁者。
4. 文言文劉殷傳翻譯劉殷字長盛,是新興人。
高祖劉陵,是漢光祿大夫。劉殷七歲喪父,居喪悲哀過於禮制,服喪三年,從不露齒而笑。
曾祖母王氏,在隆冬時想吃堇菜而不說,有十天的時間吃不飽。劉殷感到奇怪而問她,王氏告訴他原因。
劉殷當時只有九歲,就到澤中慟哭,說:“劉殷我罪孽深重,自幼遭受丁艱之罰,王氏曾祖母在堂,沒有旬月之間的奉養。劉殷我身為人子,而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皇天後土,希望降下哀憐。”
半天哭聲不絕,這時忽然好像有人說:“停,停聲。”劉殷停下哭聲往地上看,就見地上長出了堇菜,於是挖了壹斛多回家,吃了也不減少,這時節堇菜生長已盡。
有曾經夜裏夢見有人對他說:“西籬下有粟米。”醒來後去挖,得到十五鐘粟米,上面有字寫到“七年有壹百石粟米,賜給孝子劉殷。”
從這時起吃粟米,七年才吃完。當時的人嘉賞他的天性感應神靈,競相贈給他谷米絲帛。
劉殷都接受而不辭謝,只說等以後富貴了將要報答。 未成年,就博學精通經史,綜合歸納各家之言,文章詩賦無不備覽。
性情灑脫,有濟世之誌,節儉而不鄙陋,清約而不孤高,看上去恭順而不可侵犯。鄉人親族無不稱贊他。
郡中任命為主簿,州中征召為從事,都以家中無人供養為由,推辭不就任。司空、齊王司馬攸征召任掾,征南將軍羊祜征他任召參軍事,都稱病推辭。
同郡張宣子,是個識達之士,勸劉殷接受征召就任。劉殷說:“當今這二公,是晉朝的棟梁。
我正希望成為架屋子承瓦的椽子,不依靠他們,那能成事呢!現在我家有曾祖母王氏在堂,壹旦接受了別的使命,不由我不竭盡為臣之禮,就不能再親自供養。子輿之所以推辭齊大夫,確實是因為家中無人和顏悅色的供養父母啊。”
張宣子說:“妳所說的話,哪裏使用人所能懂得的呢!從今之後,妳將成為我的老師。”於是把女兒嫁給他。
張宣子,是並州的豪族大姓,家中富有財產,他妻子生氣說:“我女兒年方十四。姿色才智如此,還擔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嗎?卻急忙的把她嫁給劉殷!”張宣子說:“這不是妳能考慮得到的事。”
告誡他女兒說:“劉殷至孝感動冥神,再加上才識超世,這人終將大大的發達,成為當世名公,妳應當好好地伺候他。”張氏性情也很婉順,侍奉婆母王氏以孝聞名,伺候劉殷如君父壹般。
到王氏去世時,劉殷夫婦悲哀損毀身體,幾乎喪命,當時王氏的靈柩停放在家中而西鄰失火,風勢很猛,劉殷夫婦在靈前叩頭痛苦,於是火越過他家燒到東邊的鄰家。後來有兩只白鳩在他家的庭中樹上築巢,從此名譽更加顯著。
太傅楊駿輔政時,備禮聘請劉殷,劉殷以母老為由堅辭。楊駿於是上表,皇帝下褒獎嘉美的詔書成全他的高誌,允許他完成奉養母親的孝道,敕令地方上供給他衣食,免除他的賦役,賜帛二百匹,谷五百斛。
趙王司馬倫纂位,孫秀向來崇重劉殷的名望,以散騎常侍之職征召他,劉殷逃奔到雁門。到齊王司馬冏輔政時,征入任大司馬軍諮祭酒。
到任後,對劉殷說:“先王虛心的征召君,君不來。現在孤征召君,君何故能屈就呢?”劉殷說:“世祖憑著大聖順應天命,先王以至高的德行輔國,就是堯舜為君,稷契為輔佐,所以劉殷希望以壹匹夫抗絕千乘之使,達到不可改變的企求,幸遇唐虞聖世,因此不畏懼刑殺之罰。
現在陛下憑著神武聰慧,除暴復帝位,然而聖跡初具規模,嚴威更重,劉殷如果在像以前那樣,恐怕要招致華士的誅罰,所以不敢不來。”司馬冏認為他很奇特,改任他為新興太守,刑罰明察表彰善美,很有政績。
碰上永嘉之亂,落到劉聰手中。劉聰欣賞他的才能而提拔他,歷任侍中、太保、錄尚書事。
劉殷常告誡子孫說:“服侍君主之法,應註重婉言勸諫,凡人尚且不能當面斥責他的過失,何況萬乘之君呢!冒犯聖顏的禍殃,在與張揚君主的過失,應當上思召公咨詢商議的道理,下念鮑勛觸犯龍顏的誅罰。”在劉聰朝廷中,與公卿恭敬相處,常常有把自己放在後面的表情。
士人不修養操行者,不能進他的門,然而積壓冤情不能申訴,依靠劉殷而得以申雪的,也有上百人。 劉殷有七子,其中五子各教授壹經。
壹子教授《太史公》,壹子教授《漢書》,壹家之中,七門功課都很興旺,北方的學業,以劉殷家為盛。最後他高壽而終。
5. 古文《窮而後工》翻譯無論詩歌還是文章,沒有久歷貧苦,他的作品是決不能達到超凡入聖的水準的。屈原困苦,而《離騷》卻成為經典。杜甫貧愁,但他的詩歌卻冠爍古今。韓愈曾祈求別人施舍壹頓飯的資費來活命,可他卻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文章造詣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過開山種田的經歷,賈島曾柴米全無,可算是窮困到了極點,可是他們的詩歌卻是清凈悠然,境地高遠,普通人絕對無法達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堯章,乍看他的臉色,甚至於擔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筆力卻足以扛起萬斤巨鼎。家無立錐之地,但每頓餐飯都有食客登門。心中所藏有的知識是無限的。他的胸襟之寬廣,體現出了晉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風骨與自由。無論是韻意還是詞語的運用,並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卻自然而然地高深起來了。黃景說曾有過“上天沒有用財富玷汙姜夔,而讓他的才華閃耀於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論述。
士人暫時的貧困並不足以憂慮,可是學識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擔憂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