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的意思:本義是醫生針對患者病癥用藥,後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壹、成語出處
晉朝陳壽《三國誌·魏誌·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對癥下藥”。
二、古籍文獻
1、宋朝陽枋《編類錢氏小兒方證說》:凡小兒關節脈理百骸九竅五臟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論癥,對癥用藥,如指諸掌。
2、宋朝黎靖德《朱子語類》第四十二卷: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癥下藥。
成語故事和寓意
1、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諸侯混戰,水旱成災,疾病流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壹個醫生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讀經書,尤其精通醫學。不管什麽疑難雜癥,到他手裏,大都藥到病除。
華佗壹生非常同情勞苦大眾,四處奔波為人民解除疾苦,被人尊稱為“神醫”。壹次有兩個病人都得了頭疼發熱的病癥,他們壹起去找華佗看病,但華佗給他們開的藥卻不壹樣,兩個病人很是迷惑不解。
華佗告訴他們,雖然他們的病癥看上去都是頭疼發熱,但是兩個人得病的原因是不壹樣的,所以要根據不同的病因,有針對性的使用藥物。兩個病人聽了華佗的話,吃了華佗開的藥,很快他們病都好了。
2、寓意
這則寓言故事啟示人們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壹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對於出現的問題,不能以千篇壹律的形式和方法去理解,去解決。同樣的問題出現在不同的地方,所反映的本質可能也有所不同。
這就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制定或采取具體的措施。這與因材施教為同壹個道理,面對不同的學生,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通過分析,明確問題的關鍵,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