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壹如許多人眼中的形象,牛是任勞任怨的,即便勞苦功高,但哼也不哼壹聲。
正因此,許多先賢或許心中有愧,特別濃墨重彩地記下了不少與牛有關的故事,似乎如此能夠稍稍彌補虧欠。下面聊舉幾例。
故事壹:弦高犒師。
公元前628年,鄭國國君掛了,新君繼位。野心勃勃的秦穆公打算抓住這個機會搞點破壞,他派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帶領兵車400輛,準備通過偷襲滅掉鄭國。第二年二月,秦軍主力走到了滑國境內,這時被鄭國的壹個商人撞上了。商人帶著十二頭牛,準備到外面去賣掉,卻碰上了遠程奔襲的秦軍。這時,他有幾個選擇:壹,偷偷溜掉;二,投靠秦軍,做帶路黨……。商人沒有怎麽猶豫,選擇了壹個壹般人想不到的選項。他冒充鄭國的使者,趕著十二頭牛來到秦軍軍營,說是奉國君的命令來犒師。
秦軍的將領壹聽,壞了,自家的計策已經被人識破了,沒法搞偷襲了,只得悻悻而回,順手把十分弱小的滑國給滅了(正所謂春秋無義戰也)。
商人名叫弦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弦高犒師的故事。
十二頭牛作禮物,竟然拯救了壹個國家,真是不可思議啊!
可惜養尊處優的鄭國國君絕大多數都比較廢,鄭國出了那麽多牛人,也難挽頹勢,悲哉!
網絡圖片
故事二: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
春秋時期,魯國有壹條法律,若是魯人在國外淪為了奴隸,別人把他們贖出來,回國後可以到國庫中報銷相應費用。有壹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回了壹個魯國人,卻不願公款報銷。孔子嚴厲責備他:“妳小子倒是逞英雄,痛快了,從今以後,魯國在外為奴的同胞就倒黴了。妳如果接收了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讓妳的高尚行為減色;而妳不肯拿錢,搞得別人拿錢也不是,不拿錢又不爽,以後估計沒有幾個人願意贖人了。都是妳小子壞事!”
又有壹次,孔子的另壹個弟子子路救起了壹名落水者,對方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壹頭牛,子路沒有推拒欣然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表揚子路說:“妳小子會做事,以後魯國人都知道見義勇為了。”
這兩則故事記載於《呂氏春秋》,在我看來十有八九是當時寫手瞎掰的。不過,這兩個故事都說得好有道理的樣子,我就不憚其煩復述了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