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春秋時期的楚國壹帶,軍中已經出現拔河運動,用來訓練士兵稱為“牽鉤”。
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動以拉扯竹索為主,到了隋唐時期已將竹索改為大繩,繩長約50丈(即167米),兩頭還分系小繩索數百條。在古代拔河時壹邊還要敲著大鼓,以壯士氣。唐中宗提倡此壹運動,並曾多次觀看拔河比賽,拔河者多至千余人,呼聲振天,中外觀眾,無不震駭。
柬埔寨的古高棉帝國時期於小吳哥內壹個12世紀的石雕上刻有拔河的圖形。
擴展資料:
近代的新式拔河比賽中,較量的團隊每邊場上有八人,候補兩人,團隊的總體重不得超過參加組別的指定重量。雙方的人馬分別站在圓周約100厘米的繩索的兩端,面向對手。繩子正中標有中線,再於中線左右離開4米劃出標誌。
繩子中線對齊地面劃好的壹條直界線,比賽於壹聲號令下開始。雙方團隊使勁往自己方向拉扯繩子,對手那邊的標誌超越了地面界線、又或者對手犯規多於兩次,即當勝出。
這種遊戲除了主要依靠腿部力量外,也講求全身肌肉和整個團隊的配合,務求全隊人員***同協作使力,是典型的角力型運動。
百度百科-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