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梁啟超“奉獻與快樂”的主題是什麽?

梁啟超“奉獻與快樂”的主題是什麽?

《奉獻與快樂》選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飲酒間集》。這是壹個關於生活和事業關系的演講。之前教梁啟超《奉獻與快樂》的時候沒有深入思考,但是感覺文章簡單直白,學生很容易掌握。最近看了壹些關於梁啟超的文章,特意看了壹些梁啟超的文章,才明白後人對他的好奇和敬仰是很有道理的。梁啟超的人生經歷啟示我們,人類內心深處的自決和自我堅持可能是真實的,社會的實質性進步在某種程度上深深植根於每個個體的意識和決定之中。或許是受“知人論世”的文學理論影響,當我再次面對梁啟超的《奉獻與快樂》時,其實感受到了壹種神聖而崇高的感覺。我像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學生壹樣坐在座位上,認真聽著王老師的演講。嚴謹豐滿的結構,流暢自由的語境,雅俗共賞的語言,真的不是我們隨便就能學會的。

第壹,嚴謹豐滿的結構

梁啟超的文章在國際上被稱為“新文體”。這種以“謀士文學”、“西文思考”、“條理清晰”為風格的“新文體”,十分註重系統推理,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某壹問題作出細致的說明,即“提綱挈領,逐條分析”難怪胡適說,梁先生的文章...讓讀者不得不跟著他,和他壹起思考!”《奉獻與快樂》就是這樣壹篇結構嚴謹、充滿個性的文章,讓讀者不由自主地追隨他。文章壹開始就提出了“奉獻與快樂”的主題。我壹開始引用了古籍《禮記》《老子》中的兩句話來說明題目的來源,但與原意不同,被斷章取義了。這種解釋既可以防止聽者將話題與《禮記》《老子》中的句子的意願混淆,又可以顯示討論的科學性和發言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的原因,也便於揭示整篇文章的要點,使聽者對演講的提綱有壹個大致的了解。

雖然題目中的命題只涉及奉獻和快樂兩個內容,但梁啟超在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論述了奉獻和快樂的前提:有壹份工作。按梁啟超自己的話來說:“但妳必須先有壹份工作,然後妳才能可敬,可樂主體通俗易懂。”因此,在演講的正文之前,我們必須先談談擁有壹份工作的必要性。“然後,照顧到題目,我講了兩個問題:“第壹,要敬業”,“第二,要快樂”。最後,用“責任”和“利益”來概括精神意誌。在這壹段的最後,“我深信‘奉獻與快樂’這兩個字是人類生活的必由之路”生動而有力地概括了整個討論的中心。

文章整體結構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壹般形式,清晰全面。三個分論點平行並列,在具體討論過程中也采用了上述方法,使討論清晰而豐富;同時,梁啟超在論述每壹部分時,註重材料的有序排列和分析的梯度發展。在討論“有工作的必要性”時,分別使用了儒家和佛教的兩種材料。具體的材料和幽默的語言總能吸引觀眾的註意力。在論述“敬業”的重要性時,本文首先闡述了什麽叫做“敬”,引用朱的名言“敬是在主人不知所措的時候”,然後按照自己通俗的解釋:“當妳做壹件事的時候,妳會對它忠心耿耿,妳會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這就是敬。”然後用兩個反問句來解決討論中的“為什麽”和“怎麽樣”兩個梯度問題。《為什麽》論述了人類壹切正義的勞動和嚴肅的事情,本質上都是可敬的,並以“當大總統”和“拉黃包車”兩個例子加以說明,重點論述了“壹切職業都是可敬的”和“因為自己的才能和境遇,把壹種工作做到極致,就是天下第壹人。”“如何”首先引自《莊子》並加以闡述,然後是木匠做好桌子和政治家建立* * *和國家,拾糞人清理廁所,士兵攻城打敵人。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他做什麽事,他都“永不分心”(即專心致誌)。然後從反面論述了“壹不敬事”的危害,指出“敬業是人生最需要、最有益的”,並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壹步強調敬業的重要性。例句和引語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推理戰無不勝;按照推理的邏輯順序,逐層進行劃分和分析。在討論“快樂”的重要性時,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感嘆“辛苦”的案例,說明從勞動中尋找快樂是自然而然的。之後我更進壹步,沈浸其中,帶著親切的味道,奮力前行,增加快樂,更有野心,為快樂而競爭,專心於事業,把自己從無聊中拯救出來。這是作者的經歷,令人信服。然後我引用了孔子的兩句名言,進壹步證明“人生可以從自己的職業中體會到利益”(即享受工作),“人生是有價值的”,“這種生活”可以算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第二,流暢的語境

文章思維的連貫性就是無論寫什麽文章,都要讓思維的脈絡連貫順暢。古人強調“文氣”和“文化語境”必須相通。葉聖陶在《認真學語文》中說:“思想是有路徑的,壹句壹句,壹段壹段,壹篇好文章的作者是絕不會去任何地方的。”梁啟超在"奉獻與快樂"的思想中,非常重視體現文章內在邏輯力量的思想滲透,更重視內在邏輯力量的外在表現--語氣。

《奉獻與快樂》以壹個題目開頭,梁啟超在解釋題目用詞來源時語氣溫和。“斷章取義”這個詞,顯示了梁啟超的謙虛和低調。低調並不妨礙妳呈現清高的姿態。其實梁啟超很清楚自己的文字是如何流暢,如何呈現跌宕起伏的。“但我深信‘努力工作,快樂生活’這個詞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句子給人的感覺是壹座奇峰拔地而起,晴天霹靂,溫柔的語境突然被打破。聽者突然被這句話驚醒。

接下來就要層層闡述觀點了。作為學者,梁啟超很快緩和了語氣,“先說有工作的必要性。”後來,每個人都使用了儒家和佛教的材料,並添加了家常的解釋,以接近聽者。梁啟超的故事很搞笑,有壹個模擬孔子搖頭嘆氣的,還有壹個老禪師拒食的。讓聽者沈浸在故事的趣味中?不要!結論有些語境是緊湊的,高調的。“不要猶豫...它是...它是...這是為了……”既體現了語氣的急迫和尖銳,又表明了厭惡和不屑的態度。錢錢乙說:“有誌氣的地方,就充滿了精氣和能量。”這種迅速而犀利的文風,就是梁啟超情感在文本中流動的操作情境。

梁啟超在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批評了懶人之後,他立即以有序的數字,以“第壹,要敬業”的明確觀點轉入下壹層次的討論。接下來的解釋是按照什麽、為什麽、怎樣壹步步進行的,不急不躁。有著豐富留學經歷的梁啟超,吸收了西方人註重的思想演變的邏輯結構,融進了中國人註重氣化壹切的語境連貫性,使這部分論述如馬般從容優雅。梁啟超巧妙的用了幾個反問,在平和閑適的語境裏掀起了壹個小小的波瀾。不時濺起的浪花讓人感受到文章的俏皮活潑。這部分的結論自然不同於上壹部分的簡短尖銳。用連詞“所以”得出結論,引用莊子和孔子的話作為補充。原因是早已深入人心,基調是開放的。

“嘆氣聲”響起,“喊破嗓子”也吸引了在場觀眾的目光。梁啟超談樂的風格又變了。結合演講過程中的具體情況,註重與聽眾的現場交流。天氣空閑時,馬踏盛裝舞步,緊張與節奏、協調與奔放同時展現。至此,文章輕快活潑,讓人心情舒暢,聽者的精神得到了徹底的放松。放縱只是暫時的。梁啟超冷靜地把握文章的節奏,迅速糾正自己的姿勢。“我會誠實地告訴妳:‘所有的職業都是有趣的。只要妳願意繼續,樂趣自然會發生。“為什麽?”是反問句,吸引讀者的註意力。聽著,演講者要做壹個戰略分析,所以讓我們聽他壹遍,兩遍,三遍,四遍。

在壹段四句話的結尾,用了六個“我”字,其中三個以“我”開頭。“我壹生中最有用的東西...我總是努力...經常給朋友講這兩句話...我確信...我希望妳能和我壹起欣賞它們!”梁啟超明確表示,他並不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但他的認真態度應該能讓聽眾感受到。但是,他又放低了姿態,中立誠懇的語氣來自於他的真實本性,他到處都發現了。在這壹點上,頭尾壹致,結構嚴謹,脈絡相連。

第三,語言的雅俗

梁啟超的散文創作是為了啟蒙民眾,所以他提倡文字與文字的壹致性,語言通俗易懂,從而形成了平易近人的文風。面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和藹隨和。但梁啟超是壹個有著深厚古代文化背景的學者,他的樸素實際上是對宋代以來語言應該自然流暢地表達思想而不是束縛思想這壹觀點的繼承和發展。他充滿真摯熱情的感情,采用自由的表現形式。這篇演講所體現的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平易近人的風格中自由運用雅俗共賞的語言。

演講壹開始,梁啟超就引用了身邊人耳熟能詳的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中的諺語,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中心。在討論“有工作”時,孔子說:“終日食而無心,難哉!”“終日群居,雖難,但不如言語,亦難善良!”百丈禪師的名言和座右銘“壹日不做,壹日不吃”。在討論“奉獻”時,朱提出的“對主人來說沒有什麽是對的就是尊重”的觀點得到了筆者的認可和提出。此外,還引用了曾國藩的“坐在這座山上,望著那座山,壹事無成”,莊子的“專註於神而不顧誌”,孔子的“固步自封,不願越雷池壹步”,作為作者“獻身”的結論。在討論“快樂”時,孔子“知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樂之者”和“他也是人,怒而忘食,樂而忘憂,不知會老”也穿插在論證的過程中。引用格言警句為演講增添了優雅,同時也加強了論點的說服力。

演講的優雅不僅體現在大量的引經據典和格言警句中,還體現在許多邏輯嚴密的句子中。

“我說的話是否與《禮記》和《老子》的原意壹致,不必深究;但我深信‘奉獻’二字是人生必經之路。”說明題目來源的目的是說明題目雖然來源於古籍中的兩句話,但與原文有不同的含義,使聽者避免將題目與《老子》、《禮記》中的句子原意混淆。轉折連詞“但”在後句中用來突出句意的焦點,後句中的“肯定”強調觀點。

“這個話題的主要焦點自然是‘尊重’和‘音樂’兩個字。但是妳必須先有工作,然後妳才會有壹個可敬的、可樂的題材,這個很好理解。因此,在宣讀講稿之前,我們必須先談壹談有工作的必要性。”壹個“旦”字,凸顯了“因緣”是“尊”“樂”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它,“敬”和“樂”就無從談起,所以“所以”這個詞用得很順手。

“可見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有藥。只有失業者,雖然大聖感動了他,但也沒辦法。”“唯”和“雖然”用古義,現代漢語解釋為“只有”和“就算”,從反面推斷“要有工作”。演講畢竟是口語的藝術,梁啟超在引用古代名言時就註意用通俗的口語來解釋。比如“主不自在,則恭敬”的解釋:“用現在的話說,做壹件事,就要對它忠心,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它上面,就要恭敬。”再比如“世間雖多事,只為我翼識”的解釋:“凡做壹件事的人,必視其為我的生命,無論其他利益如何,都不會犧牲我正在做的事來與他交換。”

作者在引用古書名言時,往往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如:孔子的兩句話,“終日食之難而無心!”“終日群居,雖難,但不如言語,亦難善良!”他做了壹個生動有趣的解釋:“孔子是壹個教育家,他的腦子裏沒有不可教的人。他搖搖頭,對著這兩種人嘆了口氣,說:‘難!“困難!”可見,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用醫學治愈的,只有失業者,雖然大聖感動了他,但也無能為力。他還對“沒有什麽是主對的”做了通俗的解釋:“用現在的話來說,做壹件事,就對它忠誠,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它上面,就對它恭敬。”

有些詞甚至更熟悉。比如在講百丈禪師的故事時,他說:“這個在意自己言行的老禪師,老實不禮貌,那天絕對不肯吃飯。”再比如:“從出生的那壹刻到死亡的那壹秒,除了睡覺,妳不能把四肢和五官放在壹邊。”

梁啟超雖是名人,卻在“覺世”中努力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有意識地想與讀者交流。發言時盡量俯下身子與聽眾交流。比如“今天大熱天的,我在這裏喊破嗓子,妳們這些人都直勾勾的拉著耳朵聽,還有人那麽使勁的看著我們;反過來,如果我們去賭博,去吃酒,不就是在掙紮嗎?“在演講的最後,“希望妳能和我壹起欣賞”是對聽眾直接的精神訴求。

聽著梁啟超那句“旗幟鮮明,常常動情,為讀者所獨有”的話,我感受到了對我現在所做的事情的尊重。社會的無名大潮再怎麽洶湧,也無法阻止壹個人自由地過著更符合先賢教訓、平凡而高尚的倫理內涵的生活。我願意聽老師的教導,在做事中找到樂趣,從而達到“樂而忘憂”的境界,而不是愁眉不展,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