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覺得這個研究沒意思,有壹些暢銷書也是推崇《黃帝內經》的,妳可以看看,開拓壹下思路。從文化角度看《黃帝內經》傳承的重要性
張其成(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我想談三個問題。壹個是《黃帝內經》的學術定位。壹是《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另外,再來說說《黃帝內經》的現實意義。
《黃帝內經》是壹本怎樣的書?在廣州電視臺剛剛播出的60集大型紀錄片《黃帝內經》中,有很多專家的意見:焦樹德先生說這是養生之書;有人說是醫療工作;還有人提出它是壹部人文著作,因為它包羅萬象,有醫學的、倫理的、哲學的、天文的、地理的、心理的等等。那麽妳到底如何定位這本書呢?首先,它當然是壹本包羅萬象的書。現在我們應該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我下壹個不恰當的定義是,它可能是壹本人文與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書,也可能是壹本具有人文特色的醫學著作,它創造了壹個以人文為特色的醫學體系。這個體系不同於西醫,西醫是以自然科學為特征的醫學體系。《黃帝內經》中提到藏象和經絡,體現在哪些文章中?主要有《金匱嚴陣》、《靈蘭米顛論》、《六藏象論》、《五臟別論》、《經絡論》、《脾胃論》等,都是關於中醫生理學的。《內經》也講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如風論、痹論、咳論、痿論、瘧論、厥論等。也有很多關於診療的文章,比如《蘇文》,裏面有《脈精論》、《三部九相論》、《經絡論》、《針熱論》、《針氣論》、《禁針論》等等。因此,它無疑是壹部醫學著作,也是中國傳統生命科學的著作。
第壹,《黃帝內經》是人文的,不是純自然的。它以人為核心,講的是人,而不是物質。它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人性。
第二,《黃帝內經》說人的生命是不同的,不是普適的。比如強調“辨證論治”,註重人的特異性和特殊性。也很重視人的體質,比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其實人的體質不止25種,還可以擴充。《黃帝內經》強調人的個體性或特殊性。
第三,《黃帝內經》說,人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和自然是分不開的,人本身的骯臟形象也是如此。如《怒上蒼》、《四氣調神》、《陰陽應相象》等篇章,都強調人與天的不可分割性和整體性。
第四,《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命是可以被感知、感受和表征的。但是人類的生命現在不是通過實驗室裏的實驗來分析的,不能用數學來描述,也不是定量的。這可以稱為直覺或模糊性。
第五,《黃帝內經》認為人是生動鮮活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換句話說,它很少關註屍檢。黃帝內經以前講解剖,雷公學派強調解剖。比如《魂樞》裏?《水經註》說:“人若八尺,其肉在此,從外可量,其死可剖。”後來的《黃帝內經》不講解剖學,這是壹個變化。這可以稱之為動態。
因此,《黃帝內經》構建的中醫學是壹個具有人文色彩的醫學體系。人文科學不是社會科學,也不是自然科學。它具有主觀性、獨特性和個性。《黃帝內經》以先秦人文哲學為基礎,不僅以先秦人文哲學為指導構建醫學體系,而且將哲學的概念範疇直接應用於醫學。我堅持認為,只有明確《黃帝內經》這部人文醫學著作的學術定位,才能認清中醫體系與西醫體系的區別。中醫是建立在人文基礎上的醫學體系,現代西醫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的醫學體系。
第二個問題,簡單介紹壹下《黃帝內經》的文化淵源。我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漢武帝之後,但不排除其部分篇章形成於戰國時期,但最終成書時間應在漢武帝之後。所以壹定是受漢武帝以前的先秦哲學影響。影響《黃帝內經》的諸子百家,但主要是儒道兩家。先看儒家,《周易》和《尚書》可以認為主要是儒家著作(當然也有壹些道家思想)。《周易》的陰陽哲學,《尚書》的五行學說,《論語》的陰陽五行學說和《中庸》的方法論都與《黃帝內經》直接相關。雖然《孟子》、《中庸》中沒有陰陽五行的記載,但1973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行被學者認為是孟思學派之作,孟思學派的五行是:仁、義、禮、智、聖(信)。陰陽家的代表鄒衍也算是儒家。儒家的陰陽五行學說和陰陽五行鄒衍學派對《內經》理論體系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教對《黃帝內經》的影響更大。比如王冰在《黃帝內經》的第壹篇《論古代天真》,就強調古代真人,這是道家的壹種理想人格。還有《黃帝內經》為什麽叫黃帝?這可能是受西漢初年黃老學派的影響。黃老也屬於道教。《內經》強調道,講陰陽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醫學之道、養生之道、成長之道,受《老子》萬物源於道的思想影響。此外,老莊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聚氣養氣”、“存厚長壽”等思想,直接影響了《黃帝內經》廣泛的保健、預防、醫療體系的形成。
最後壹個問題是關於《黃帝內經》的文化地位和現實意義。
從文化上講,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儒家和道家,中間有博士。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從陰陽的角度看,儒家崇陽抑陰,道家崇陰抑陽,醫生崇陰抑陽,既不抑陰也不抑陽。《易傳》說:“壹陰壹陽為道”,《黃帝內經》說“壹陰壹陽為道”,強調陰陽的公正性。如果陰偏向陽,那就是病態。中醫的目的是調整陰陽,達到壹種“和”與“和”的狀態。當達到“和諧”的狀態時,疾病就會被治愈。醫家是陰陽和合派,可以說是《周易》陰陽和合思想最完美的傳承者。可能對中國歷史上君主治國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歷史上開明的君主都強調陰陽調和。後來,明朝的皇家宮殿——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和中和殿——都是以《易經》命名的。《荀傳》是“保和合,惟德”。“和”是壹種和諧的狀態,“和”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價值取向。
《黃帝內經》的醫學意義在於它提供了壹種不同於西醫的醫學思想和方法,即非對抗性治療的思想、和諧的思想和以和解為基礎的治療方法。《黃帝內經》的科學意義在於建立了另壹種科學形態。科學也應該是多元的,科學絕對不只是17世紀牛頓力學之後的現代科學形態。現代科學有三個特點:壹是邏輯推理,二是數學描述,三是實驗驗證。它有壹個物理實體和形式。《黃帝內經》提供了壹種以整體論、模式論、過程論等為特征的科學形式。它具有人文學科的性質,強調個體性和特殊性,不提供壹個公理。西方科學是唯物主義的,基於物質層面。剛才陸廣莘教授提到了“現實主義”,陳立夫先生提出了“存在主義”。事實上,中國的哲學不能被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模式所應用。中國的哲學是物質與心靈的統壹,生生不息,不是物質的哲學,而是人與生命的哲學。中醫就是基於這樣的哲學。當然,基於這樣壹種哲學的科學不能等同於西方基於唯物主義的科學。長期的實踐證明,中醫這種科學形式在解決人類生命問題上是有用的、有效的。
《黃帝內經》確立的中醫學在現代社會如何發展?這確實是壹個戰略問題,關系到中醫的生死存亡。面對現代化的挑戰,提出了“中藥現代化”的口號。我不反對中醫現代化。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現代化。目前,大多數人認為中醫現代化就是使中醫現代化、科學化,對此我不敢茍同。我曾經在1999發表過壹篇文章《中醫現代化的悖論》。我想說明的是這樣壹個悖論:中醫在不改變其非現代科學特征的情況下,能否實現現代化?毫無疑問,中醫不是現代科學,它的理論內涵、思維方式、學科特點都不同於現代自然科學。因此,中醫的現代科學化必然會拋棄中醫的理論內涵、思維方式和特色。想象壹下這種“現代科學化”的結果。中醫還存在嗎?所以我給了壹個方程式:現代科學的中醫=中醫西化=中醫毀滅。因為在現在的醫學領域,代表現代科學的學科是現代西醫,所謂現代科學的中醫其實就是中醫的西化。在我看來,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西醫按照現代科學模式發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只需要用在自己身上,不需要把自己變成他。
縱觀目前中醫的現代研究,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或證明中醫理論和《黃帝內經》中有很多觀點與西醫壹致、相同,以此說明西醫有,我們中醫也有,證明我們中醫是科學的。這個研究的結果導致了西醫的嘲諷,因為在他們看來,中醫和西醫壹樣的東西,都是西醫最膚淺的東西,比如壹些解剖知識。如果從這方面來比較,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來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解剖學可以說是最初級的。在《黃帝內經》之前,中國是講解剖的,但是在《黃帝內經》裏面,他沒有講解剖。也許這就是《內經》的偉大之處,因為它是從信息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來看待人類生活的。不要用對抗的手段,要用調整和解的手段來處理生活問題。我覺得中醫要對自己有信心,壹定要以實踐為評價標準,不是符合現代科學,而是實事求是。檢驗中醫是否科學的標準不是西醫或現代科學,而是實踐,只要有效有用。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中醫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
總之,《黃帝內經》作為中醫文化的源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應該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傳承下去。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就是四個字“順其自然”。天地總是從春夏到秋冬,這是壹個固定的順序。人體也要按照這個順序生長、成長、收斂、收藏,這樣妳的身體才是健康的。這是《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的壹個很有原則性的問題——順其自然。《黃帝內經》是唯壹壹部以聖王命名的書。首先傳達了壹個信息,研究人生是帝王的事,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們非常講究養生,但現在我們把身體看作是可以不斷消耗和損壞的東西。在古代,就是養它,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愛惜它。現在的人某種意義上不愛惜身體,很難聽到真正好的理論,所以學習《黃帝內經》很難。聖王為什麽重視醫學和生命科學方面的書籍?其實所謂聖王就是壹個遵從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那種成長收斂收藏的人。另壹方面,聖王通常是壹個能控制自己的人,不僅是身體,還有欲望。想要成為壹代聖王,不僅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還要對自己的身體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可以看看曲立民講的《黃帝內經》。(王朝網wangcha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