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誰剪輯的?
《永樂大典·佛經周雲卿》的編撰與修訂15世紀初,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朱迪)命國子監學士、尤春芳大學士解縉等147人編撰文獻《大成》,次年完成。由於時間倉促,有人指出了“要編的東西還很多”的缺點。任命、姚、宣親王、刑部侍郎劉秀池等人與為監,翰林學士王敬為院長,翰林學士鄒驥為副院長,繼續編撰圖書。所有參與其中的2169人,其實都是在永樂6年11月完成的。它是在紀錄片《傑作》的原有基礎上編寫的,耗時三倍,人力更多,內容也確實豐富了很多。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以下簡稱《大典》)。《大禮》壹書22937卷,其中目錄60卷(明實錄22211卷,據《永樂大典序》),裝成11095卷。原作只有壹件,藏在北京文樓;嘉靖四十壹年(1562年),朱厚熜(明世宗)命儒生程道南等100多人重錄壹份,於隆慶元年(1567年)完成。最初轉移到文遠館,副本存放在黃石光。明朝滅亡時,它最初與文遠亭壹起被燒毀。清雍正年間(1735-1748),該抄本被移至國子監,到那時,已有2422卷殘缺不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發起編纂《四庫全書》,從大典開始編纂《經史子集》等重要古籍4946卷。如邵進的《舊五代史》信、戴震孝的《水經註》。嘉慶十四年(1809年),許嵩為宋背書(現影印200冊,未分冊),編《宋仲禮書》300冊(原書已佚)。基於此,我們知道在大店保存的大量明代以前的古籍中有很大的成就。清政府腐敗,大典部分被盜丟失;1900年,帝國主義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典大部分被燒毀,未受損部分被美、英、法、日等侵略者洗劫壹空。大典遭遇此大劫難,是帝國主義破壞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大證據之壹。劫後余生,只剩64份;它現在保存在北京圖書館。此後,北京圖書館增加了藏書,積累了壹點。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保存在蘇聯和民主德國的部分已由兩國政府歸還中國。加上國內機關和個人的捐贈,至今* * *共714卷,全部保存在北京圖書館善本中。最近該館被中華書局收藏,從國外借了16冊照片,共730冊,已影印出版,分202冊,裝成20封。《大典》具有書和叢書的雙重性質,體例不嚴謹,以物為公文,以文為公文,以書為公文。但從它對500多年前的許多古代軼事的保存來看,它的成就是不小的。佛教經典編入大典值得關註。據《大典目錄》記載,佛經有649種,1819卷。與永樂五年出版的《大明三藏目錄及六千三百六十壹卷》相比,種數占十分之四以上,卷數占28.6%。但有些多卷經典在《大典》編抄時被重新合並,如《壹字佛頂輪王經》原來的五卷被合並為壹卷,所以卷數減少。據《藏北圖錄》記載,共有十六經,三十八卷,是《大典圖錄》所未見的。在被冠以“壹字”或“佛說”的十壹類中,《大典目錄》僅收錄三類,可見大典的收藏與藏北相比所占比例極小。取消它的標準需要進壹步討論。值得註意的是,無論是唐的譯本還是宋世虎的譯本都沒有得到多少好評。還有壹點需要註意的是,有些佛經和其他古籍壹樣,確實被列入大典,但不在目錄中。比如大典的“送到底”下面,有法源朱琳送到底(目錄第22869卷只描述法源朱琳劫案)和送到底的大寶藏清單。這樣的例子很多,佛經之外的經史子集之類的書更是不勝枚舉。監督大典的姚,壹直以僧人的身份參與政治。他是盡力幫助燕王(朱迪)登上皇位的人。據《明史》(卷壹四五)和《明書傳》[卷壹六○]載姚,生於常州(今江蘇蘇州),醫學博士,十四歲出家為僧。他以他的道教教義和儒家經典而聞名。成祖統治之初,壹個和尚記錄了《左山石》。永樂二年,他中了狀元,被拜為大夫,太子少師。以前住在佛寺,頭戴皇冠,面向朝廷,但還是退衣,終身不換僧衣。著有十壹卷《逸子集》、八卷《課稿補》和壹卷《陶魯愚》。明代陳濟川講述了他和姚的壹段歷史故事。陳入(今江蘇常州)學經數百篇。他為祖先寫下了大典,並以布衣為首都總統進行了編輯。他帶領國子監數千名儒生,在秘館中收藏了數十萬冊藏書。據說有幾個人,比如陳濟和姚就以身作則區分了勾試,但是有壹個排序的方法。《續文獻通考·考據經典》中也提到,姚等諸子正全方位研究,《文獻大成》重編為《永樂大典》。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在姚為編撰大典而聘請的中國有識之士中,不乏名山大寺的高僧大德。比如有善悟、恭敬修、向導、大男孩、懷瑾等。在《朱彜尊明代綜合詩集》卷九十壹;見《增集燈錄》卷五,有杭州景山岱宗新泰,石楠文秀,安智浦鎮,蘇州等。《新編高僧傳》四集第六卷中,有祖方通連、詔安、袁昕、董白善起、石屹等。據《凈慈寺誌》卷九記載,祖房道蓮“復聘為佛教會長”,與昭安景宗等人參與大典編撰,西谷世壹“居首位”。在編撰大典的過程中,他們對佛教典籍的獲取有相當高的標準和要求,其中可能包括大量的善本、善本和古代佛教典籍,這也是值得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