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ǔ kě
2 英文參考summerheat thirst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暑渴(summerheat thirst[1])為病證名[2]。見《丹溪心法·中暑》。是指暑傷津液,以煩渴多飲等為常見癥的暑病[1]。
4 暑渴的病因病機因暑熱所致的口渴證[2]。
5 暑渴的治療宜清解暑熱,養陰生津[2]。用玉露散、麥冬湯、生津丸等方[2]。
6 關於中暑
中暑(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3]、summerheat stroke[1])為病名[4]。
《中醫藥學名詞》(2004):中暑是指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嘔惡腹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3]。
《中醫藥學名詞》(2010):中暑又稱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嘔惡,腹痛為主要表現的危急重病[1]。
中暑又名中暍、中熱[4]、發痧[5]。現又稱熱射病、熱痙攣、日射病[5]。中醫認為感受暑邪而發生的壹種急性病證[4]。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二。
6.1 中暑的病因中暑多由長時間處於烈日下或高溫、熱幅射環境中所致[5]。
6.2 中暑的癥狀臨床上有輕重之分[5]。癥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或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4]。
6.3 中暑的治療輕者僅見頭暈倦怠、胸悶煩渴、身熱少汗、惡心等癥;重者還可出現肢冷汗多、心慌氣促,高熱昏迷、抽搐等癥[5]。治當移患者至涼爽通風處,法當清暑、解熱、開竅,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後用益元散、白虎湯、清營湯等[4]。並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4]。
元氣不足者,當調補元氣為主,少佐解暑[4]。
首先急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並給予飲服清涼鹽水,再行治療[5]。
①體針:輕癥取大椎、合谷、內關、足三裏等穴為主[5]。頭痛加頭維;嘔吐加中脘[5]。重癥取百會、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為主[5]。抽搐加陽陵泉、太沖;肢冷脈微者大炷灸神闕、關元;病情危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5]。
②刮痧法:適用於中暑輕癥[5]。用光滑的陶瓷湯匙蘸水輕刮背脊兩側、頸、胸、肩臂及肘窩、胭窩等處,刮至皮膚紫紅為止[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