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上熱下寒簡介

上熱下寒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厥陰病證型之壹·上熱下寒 4 導致陽氣上越之證·上熱下寒 5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上熱下寒的方劑 2 治療上熱下寒的穴位 3 治療上熱下寒的中成藥 4 上熱下寒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上熱下寒 1 拼音

shàng rè xià hán

2 概述

上熱下寒為證候名,指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1]。1.厥陰病證型之壹;2.下元虛寒,導致陽氣上越之證。

3 厥陰病證型之壹·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為厥陰病證型之壹,亦即寒熱錯雜表現之壹。患者在同壹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泄瀉、肢冷、脈沈遲。《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1]

厥陰病為《傷寒論》六經病之壹。它是陰陽消長、邪正進退的重要關鍵,所以常出現寒熱錯雜的證候。主要有上熱下寒與厥熱勝復兩類情況。上熱下寒者,癥見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溫下。厥熱勝復者,可預測病情的進退,厥多熱少為病進,厥少熱多為病退,故其治法當以扶陽抑陰為主。陽虛寒厥,見脈微惡寒,手足厥冷者,治宜回陽救逆;血虛寒厥,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治宜養血和營、通陽散寒。陽氣內郁,以致手足厥逆,心下痞塞,胸脅苦滿,或腹中痛,脈弦有力者,治宜疏肝泄熱退厥。[2]

4 導致陽氣上越之證·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指下元虛寒,導致陽氣上越之證。《中醫臨證備要·上熱下寒》:“足脛寒冷,而反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沈細,或伴大便泄瀉,系下元虛寒,陽氣上越,稱做‘戴陽’,為虛脫證名之壹。急用白通湯回陽。”[1]

參見寒熱錯雜、戴陽:

寒熱錯雜指寒證與熱證交錯在壹起同時出現。如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熱裏寒、表寒裏熱等證[3]。

戴陽指以面顴色淡紅如妝,遊移不定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熱的危重證候。多因下元虛衰,真陽浮越所致。《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常伴見口鼻作衄,或口燥齒浮,足脛逆冷,脈浮大,按之空虛無力,或微細欲絕等。治宜補氣、斂陽、固脫為主。急用參附湯、白通湯、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湯等。參見陰盛格陽條。亦可由陽氣怫郁在表所致。《雜病源流犀燭·面部病源流》:“面戴陽癥,壹因浮火所沖,壹因陽氣怫郁於表……其因陽氣怫郁者,當發表,不可攻裏,火郁則發之是也。”[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