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守敬的主要成就

楊守敬的主要成就

楊守敬先生的書法在其眾多的成就中,位列第三,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中國書法史上“亦足睥睨壹世,高居上座”(虞逸夫)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鴻篇巨制,彪炳千秋的書法理論

楊守敬主張書法要“變”,變即是創新。他闡述後人的書法與前賢的書法“筆筆求肖,字字求合,終門外漢也”。他所著述的《楷法溯源》,洋洋灑灑14卷,目錄1卷。顧名思義,他是在探尋楷法的源流,也是在論述文字的變革、書法的創新。“顧氏隸辨,皆依韻分篇,便於檢尋,然而偏旁錯雜,不足於見八法之變”。“北朝唐碑各有體格壹碑,又有碑之體格,有必不容出入者,可以兼擅諸家之長,若使壹字北朝、壹字唐碑,豈復成章法,此書之作欲使學者通書法之變”。楊守敬在此書中如此反復論述書法之變,其創新意識自然溢於字裏行間。歷代書家定論在書法上要有新造詣,必須具備“三要”,即壹要天分,二要多見,三要多寫。楊守敬在肯定前人三要的同時,又增以二要,即壹要品高,他認為“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壹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應該肯定,這是其數十年對書法、對人生的感悟。

楊守敬先生不僅學富,而且品高。駐日期間,購回了大量流失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書籍,許多還是孤本,為保存中國的文化典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熔漢鑄唐,獨拔藝林的書法藝術

楊守敬於書法,真草隸行篆諸體皆擅,但最具特色的當推其行楷。其門人熊會貞稱楊守敬“傳世書法古茂,直逼漢魏,蓋世無雙”。雖有些過譽,但仍可窺見壹斑。其年譜中“求書者接踵於門,目不暇接繼之以夜”的記錄,可知其書法在當時的影響。陳上岷先生對楊守敬的傳世書法更是情有獨鐘,“熔漢鑄唐,兼有分隸引楷之長,在清代末期,真可以說是繼往開來,獨拔藝林”。究其原因,有三:壹是見識廣博。大凡作為書家,只有學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楊守敬先生即是如此。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又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楊守敬先生說:“多讀書自能作文,多看名跡自能書”,這是至理名言。畢保厘在《楷法溯源》序中說楊守敬“收奇選異,積簣成山”。勿庸置疑,見識廣博是其書法風格形成的堅實基礎。二是碑帖並尊,這是楊守敬書法制勝的高明之處。歷代書家重視南帖,而楊守敬更註重北碑的研習。有清壹代,大興碑學,有人拒之南帖,把碑和帖絕對起來。而楊守敬始終碑帖並尊,唯美是尚,力破傳統,自立門戶。因此,其傳世書法形神兼備,光彩照人。“既有金石碑碣的蒼勁,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頗有英姿而無媚骨”(陳上岷語)。

多用側鋒

“大抵六朝書法,皆以側鋒取勢。”所謂藏鋒者,並外鋒在畫中之謂,蓋即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之謂。後人求藏鋒之說而不得,便創為中鋒以當之。其說亦是甚辯,而學其法者,書必不佳。且不說他人,試觀二王,有壹筆不側鋒乎?惟側鋒而後有開闔、有陰陽、有向背、有轉折、有輕重、有起收、有停頓,古人所貴能用筆者以此,若鋒在畫中,是信筆而為之,毫必無力,安能力透紙背?且亦安能諸法之妙乎?”這則見解令人耳目壹新,對先賢“筆筆中鋒”、“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是壹個重大的撞擊,也讓人明白了壹種哲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更可貴的是楊守敬不作憑空臆造,不作無稽之談,而是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的理論,並使之光大。這樣,促成了他的書法風格獨特,有異人之趣的筆意。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其書法高古、深遠、質樸、秀逸的壹面。

光緒六年至十年在任出使日本大臣庶昌的隨員期間,廣泛搜集國內散佚的書籍,並帶去漢、魏、六朝、隋、唐碑帖13000余冊,致力於六朝北碑書法的傳授,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貢獻。著有《書舉要》、《評碑記》、《學書邇言》、《望堂金石》、《重訂說文古本考》、《楷法溯源》。論者贊許為千古絕業。《行書七言聯》,書於光緒十三年(1887),紙本墨跡,行書。七言聯1則,凡上下聯14字,款9字。***23字。楊守敬精於書學理論,曾作《書學邇言》壹書,闡述書法理論,多有獨到見解。他的書法在日本影響很大,開日本現代書法的先河。這幅行書作品,運筆加強力度,撇、捺、垂露都筆筆送到,大有雄放之氣,同時,在法度之中加以變化。亦有的筆畫,如撇、捺卻加以放縱,使整幅作品氣韻生動而富有個性。字的結體取橫勢,是六朝碑版的特點。從行筆上看又不盡是六朝筆法,字裏行間有很濃的粘味;每個字結構疏密參差,純樸古拙,得自然之趣。整體章法壹氣呵成,氣勢貫通。 晚清時期,在古籍版本和金石學界頗孚盛譽的楊守敬也是壹位卓有成就的古泉學家和著名書法家。

楊守敬曾兩赴禮闈不授,遂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期滿用教職。後充任駐日公使黎庶昌隨員。回國後,選黃岡縣教諭,尋調黃州府教授。繼保知縣,加五品銜。張之洞督湖廣,延為兩湖書院教習。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經濟特科,之洞奏舉名列第壹。選授安徽霍山縣知縣。未赴任,仍請以內閣中山用。民國期間,潛誌於著述。生平嗜古成癖。以其勤奮治學,博聞強記,故能多所成就。收藏金石資料、古籍善本甚富,精鑒賞,以長於考證著名於時。於歷史、地理、簿錄、金石諸學,尤為專長。又致力古泉幣研究,於光緒初年與古泉學專家饒登秩校勘、監刊倪模《古今錢略》三十四卷,以校刊精審,世稱善本。嘗摹拓《激素飛青閣錢譜》傳世,臺灣故宮博物院有藏本。楊氏又得李寶臺所作古泉拓本,編為《古泉藪》二十四冊,並為之撰前言張之,原稿今藏復旦大學圖書館,已收入新編《中國錢幣文獻叢書》中,不日可與讀者見面。舉此數事,可見其於傳播古泉學用力之勤矣。著述甚多,其著者有《望堂金石》初、二集,《三續寰宇訪碑錄》十六卷,《水經註疏》,《歷代輿地詳圖》,《日本訪書誌》和《鄰蘇老人手書題跋》等書。

楊氏生前便以書法名世,求書者雖出多金亦難得真跡壹紙。及其歿後,守敬書跡益為名貴。印行《鄰蘇老人手書題跋》,則因其書名特盛也。筆者藏有楊氏致梁鼎芬(節庵)書劄數通,今為附印其求梁氏代撰賀繆荃孫(筱珊)壽聯文壹通,用存壹代名流佳話。此百年前泉家手澤,讀來饒有清趣,唯其行草書間有較難辨認之字,試為釋讀如下:

節庵仁弟足下:貴恙當已痊愈!頃聞繆筱翁不日七十壽辰。敝處擬制壹聯為祝,而未能作聯辭,弟所知也。懇為我捉刀,是所至盼。特著小孫詣府,立待 撰就擲下。恃愛不情,唯 原諒。即請 大安!不莊。兄守敬頓首。三十日如不可即就,煩寄東百老匯壹百三十二號舍下為懇。

案梁鼎芬善作文情並盛之短劄見稱於時,又特長制聯語,壹時名流若陳夔龍、朱益藩、黎湛枝、朱汝珍諸人,常請其代作。楊梁兩家為金石文字交,故有請鼎芬代為操觚耳。 重點研究的是銅、石器物上面古文字,如古代石碑、古銅幣、青銅器等古代文物上面的文字,其代表著作有《湖北金石誌》、《日本金石誌》、《古泉藪》、《望堂金石》等10多部。

他特別註意金石文字在治學中作用,考證前人著作,《隋書經籍誌補證》運用金石考證訂正錯誤達20多處。

楊守敬第三大成就即版本目錄學研究。其著作成果頗多,如《從書舉要》、《楊守敬藏書目錄》、《留真譜》、《古刻源流考》等。 楊守敬壹生雖未曾中過進士,但在學術界卻頗負盛名。楊氏學術成就最著者為與地之學,被譽為開輿地學之新紀元的歷史地理學家。

楊守敬為寫《水經註疏》對《水經》和《水經註》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訂,他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比前人的研究更為周詳,所著《水經註疏》40卷,使中國沿革地理學達到了高峰,其輿地學與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和李善蘭的算學被譽為清代“三絕”。除此以外,楊先生編繪的《歷代輿地沿革圖》、《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和《水經註圖》等亦不失為鴻篇巨著。

楊守敬壹生尤以輿地學的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作是與門人熊會貞歷時數十年寫成的《水經註疏》。《水經註》是酈道元為《水經》所作的註文。《水經》全書壹萬余字,而《水經註》40卷字數超出《水經》二十余倍,名為註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自成巨著。酈道元在註文中糾正了《水經》的許多錯誤,並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於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註文也有不少錯誤。酈書傳至宋初,已缺5卷,後有人將剩下的35卷析為40卷,又叠經傳抄翻刻,《水經註》遂失其真。有的章節誤簡奪訛十分嚴重,幾至難以辨讀,深為學者所病。明清兩代學者,十分重視《水經註》的校理工作。

明代朱謀瑋著有《水經註箋》,清初顧炎武、顧祖禹、閻若璩、胡渭等人又治《水經註》。在此基礎上,乾隆年間更有全祖望、趙壹清、戴震三人全力以赴,各成專書。光緒年間,又有王先謙匯列全、趙、戴三家校語,參考其他研究成果,撰成《合校水經註》。他們不但從大體上分清了先前被混淆的經文與註文,補齊了脫佚的5卷《水經註》佚文,而且糾正了酈道元《水經註》中原有的不少錯誤,《水經註》已逐步接近原貌。然而,上述諸家仍存在不少問題。楊守敬說:“自全、趙、戴訂《水經註》之後,群情翕然,謂無遺蘊。雖有相襲之爭,卻無雌黃之議。余尋繹有年,頗覺三家皆有得失,非唯脈水之功未至,即考古之力亦疏。往往以修潔之質而漫施手澣者,亦有明明斑疣而失之眉睫者。”(《水經註疏要刪·自序》)乃與門人熊會貞發憤為《水經註疏》,其編撰體例、大小綱領皆由楊守敬擬定。

此書初成時,楊守敬已六十六歲,深恐壹旦離世,書稿不能傳之於後,“因先刻其圖,又即疏中之最有關系者刺出為《水經註疏要刪》。”(《水經註疏要刪·自序》)由於《水經註疏要刪》的出版工作做得匆忙、謬誤較多,另壹方面《水經註疏要刪》出書後楊守敬仍繼續對《水經註疏》初稿反復進行磨勘,故又有《水經註疏要刪》的《補遺》、《續補》和《再續補》的刊出,而《水經註疏》原稿至楊守敬去世前,仍未出版。此後,熊會貞繼承師誌,繼續編纂。至1936年熊會貞去世,《水經註疏》雖有定稿,仍未能刊出。熊會貞臨終曾囑托同鄉好友李子魁整理出版該書,1948年李子魁在宜都各界的捐助下刊出《水經註疏》第壹卷。1955年,《水經註疏》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至1957年全書40卷出齊,***21冊,附原稿之壹(殘卷),稿本是1954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從武漢藏書家徐行可處購得。1971年,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楊熊合撰水經註疏》40卷,用的是前中央圖書館所藏《水經註疏》另壹稿本。

《水經註疏》吸取歷代《水經註》的研究成果,以朱謀瑋《水經註箋》為正文,考證精詳,疏之有據。如《水經註·河水五》:“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言非其狩地。”楊守敬《疏》文指出,事出《左傳》,並說《左傳》末句作“非其地也”,同時還引杜預註雲:“河陽屬晉,非王狩地。”接著《註》文雲:“服虔、賈逵曰:河陽,溫也。”《疏》文指出:“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曰:‘河陽,晉之溫也。’《谷梁傳》雲:‘溫,河陽也。’故服、賈有此說。”有了楊守敬的《疏》文,才使《註》文所述史實,讓讀者能夠透徹地了解。

《水經註疏》博采群籍,相互參證,對前人之失多所指正。疏文中屢有“失考”、“失誤”、“酈所見之圖籍有誤”等語,態度明確。如《水經註·江水三》:“北對舉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楊守敬指出:“梁玉繩《瞥記》:‘定四年,柏舉之戰,《左》《谷》作“舉”,《公羊》作“莒”’,蓋古以音同通借。酈氏謂仲雍作‘莒’為非,失考。”

在《水經註疏》中,“凡酈氏所引之書,皆著出典。”(《水經註疏要刪·自序》)如《水經註·江水二》:“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猿鳴三聲淚沾裳”壹段文字是對長江三峽生動逼真的描述,精彩絕倫,歷來為古今文人學士所傳誦,壹般認為是酈道元本人所撰寫。《疏》文則指出:“自三峽七百裏”句至“淚沾裳”句***壹百八十多字,引自盛弘之的《荊州記》,引文見《太平禦覽》卷五十三。

《水經註疏》使中國沿革地理學達到高峰,是酈學史上的壹座豐碑。它將酈學所引之書,皆註出典。所敘之水,皆詳其遷流。集當時研究酈學及地理各家之長於壹書,正誤糾繆;旁征博列,疏圖互證。它既是史地學的,也是水利學的,農學的,民俗學的和文學的巨著。全書40卷200余萬字,論述河流3000余條。 楊守敬自幼嗜書,卻學優而未能仕。楊守敬二十四歲中舉,至光緒十二年四十八歲,曾先後七試進士,終因時運不濟而落榜。盡管如此,每次入京赴考期間,他都乘機遍遊京師書肆,廣泛搜羅古書和碑版文字,由此奠定了他的目錄版本學和金石考據學的基礎。

光緒六年三月,楊守敬第六次會試不中,無奈之下,遂於是年夏天應使日大臣何如璋之招請,作為使館隨員出使日本。當時,日本正值維新之際,提倡新學,摒棄舊學,古典漢籍更是被看作落後的象征而隨意拋擲。於是楊守敬得以大量購進許多國內已散佚的善本秘籍。楊守敬還認識了壹位名叫森立之的日本醫生,森立之同時也是壹位藏書家。楊守敬在森立之處看到他所摹寫的善本書影數冊,愛不釋手,森立之見楊守敬如此寶愛,慨然舉贈,楊守敬則從中得到啟發,補以在日本所訪得的宋元秘本的樣張後刻版行世,名曰《留真譜》,從而開創了古籍版本學上有劃時代意義的書影先河。森立之又送給楊守敬壹本《經籍訪古誌》,此後,楊守敬按目訪問,更為便利,僅壹年時間,竟購求到三萬多卷古書。若幹年後,日人覺悟,懊悔非常而無奈何。撰有《日本訪書誌》15卷,是壹部知見書錄,每書有解題,是近代壹部重要的目錄學著作。

壹年後,黎庶昌接替何如璋為駐日公使。黎庶昌(1837--1897)號純齋,貴州遵義人,光緒中曾兩度出任駐日使臣。黎庶昌也是壹位好古之士,當他聽說楊守敬在日本訪得許多國內已失傳的古書後,很受感動,遂委托楊守敬在搜訪古籍的基礎上刻印《古逸叢書》,於是楊守敬愈發熱心訪古。楊守敬本來就能書善畫,去日本時,曾帶去了漢、魏、六朝、隋、唐的碑貼壹萬三千多冊,利用這些碑貼,楊守敬不僅向日本廣泛傳播了中國的書法藝術,被譽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父,還以此換回了許多用金錢所無法買到的珍本。光緒八年至十年,楊守敬協助黎庶昌刻成《古逸叢書》,***二十六種,計二百卷,多為當時國內已失傳的秘本。

光緒十年,楊守敬盡載其在日本訪得之書回國,並於光緒十四年在湖北黃州(今黃岡市)築園藏書,租屋10數間,因和當年蘇東坡在赤壁的“雪堂”相鄰,遂建藏書樓名“鄰蘇園”,以其與蘇東坡舊居相鄰故也。光緒二十九年,楊守敬在武昌建成觀海堂,並移書於武昌,自稱其有書數十萬余卷。辛亥革命時,楊守敬避居於上海,但其書未及運出,當時,都督黎元洪應日本駐漢口領事寺西秀武之請求,發出了保護楊守敬藏書的啟示:照得文明各國,凡於該國之典章圖籍,罔不極意保存,以為國家光榮。茲查楊紳守敬,藏古書數十萬卷,凡中國同胞,均應竭力保護。如敢有意圖損毀及盜竊者,壹經查覺,立即拿問治罪。楊紳系篤學老成之士,同胞鹹當敬愛,***盡保護之責,以存古籍而重鄉賢。 楊守敬最大的成就是輿地學,也即歷史地理學。著作甚多,代表作《水經註疏》、《歷代輿地沿革圖》2301幅,軍用圖《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71幅,繪有《水經註圖》304幅,以及《隋書經籍誌補正》、《晦明軒稿》、《漢書地理誌補校》等20多部。世人評價最高、最多是《水經註疏》,清朝學者羅振玉將其為代表的歷史地理學與光緒時李善蘭的算學,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並譽為當朝的三大絕學。毛澤東在世時,曾提議出版楊守敬的《歷代輿地沿革圖》。《水經註疏》使中國沿革地理學達到高峰,是酈學史上的壹座豐碑。它將酈學所引之書,皆註出典;所敘之水,皆詳其遷流。集當時研究酈學及地理各家之長於壹書,正誤糾繆;旁征博列,疏圖互證。它既是史地學的,也是水利學的,農學的,民俗學的和文學的巨著。全書40卷200余萬字,論述河流3000余條。且糾正了前人錯誤多。其糾錯二法:壹是金石考證,對照實物用事實說話驗證。二是實地踏勘,親身親歷。如清江(古稱夷水)的發源問題。《水經》載:“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水經註》也以錯傳錯,酈道元在未到實地考證情況下也認為其源在魚復縣(今奉節)長江。即清江上遊源頭與長江相通,再流到宜都入長江。楊守敬經實地踏勘,認為清江源出利川。三是楊守敬在治理學問時,時刻與服務現實結合,他在《水經註》中即提出了重視植被、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思想。他認為古代長江兩岸均有樹木,近代砍伐將盡、居民不知種樹,時間長了會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造成洪水。四是他首開彩色套印地圖之先河。楊氏之前地圖,壹般為單色(黑色)清繪,楊守敬在研究《水經註圖》等時,為便於區別正誤,便引進紅色而朱墨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