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裏急後重簡介

裏急後重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註解 4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裏急後重的穴位 2 治療裏急後重的方劑 3 治療裏急後重的中成藥 4 裏急後重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裏急後重 1 拼音

lǐ jí hòu zhòng

2 英文參考

tene *** u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ectal tene *** us [朗道漢英字典]

tene *** us ani [朗道漢英字典]

3 註解

裏急後重為癥狀名[1]。出《難經·五十七難》。指自覺腹內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但 *** 重墜,便出不爽的表現[2]。其狀腹痛窘迫,時時欲瀉, *** 重墜,便出不爽[1]。裏急後重為痢疾主癥之壹[1]。《景嶽全書·雜證謨》:“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凡熱痢、寒痢、虛痢,皆有之,不得盡以為熱也。蓋中焦有熱,則熱邪下迫中焦;有寒,則寒邪下迫脾腎;氣虛則氣陷下追。欲治此者,但當察其所因,以治脾腎之本。”

參見痢疾:

痢疾《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為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3]。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裏急後重,下黏液及膿血樣大便為特征[3]。常因外受六淫及疫毒之氣,內傷七情勞役,或飲食不慎,積滯腸中,傳導失常所致[3]。治宜分辨虛實[3]。實證用清熱化濕,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虛證用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3]。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3]。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說[3]。痢疾從病因分,有風痢、痧痢、暑痢、濕熱痢、寒痢、熱痢、疫痢、毒痢、氣痢[3]。從大便性狀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膿血痢、五色痢等[3]。從病情輕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虛痢等[3]。本病常見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食物中毒及腸吸收功能障礙性疾病[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