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黃帝陵的歷史記載
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拜謁,吟詩作賦,感嘆“樊落登頂,盼拜不中”!據《史記》記載,古代景山地區災情嚴重,黃帝軒轅從昆侖山來到景山查看。為了治好煉丹人的病,黃帝取了第壹座山的山洞,從湖裏汲水,在景山腳下鑄了壹個鼎。後人來此祭祖,絡繹不絕。現在,象征神靈、土地神和祖先的三個大銅鼎被修復。“黃帝采首山銅器,鑄鼎於景山腳下,鼎立。有壹條龍髯垂下來迎接黃帝。黃帝騎馬前行,後宮大臣七十余人,龍在其上。不準於效辰上去,但他知道他手裏拿著壹根龍須草,龍須草拉了壹下,掉了下來,掉進了黃帝的弓裏。人們仰望黃帝,卻捧著他的弓,蓄著他的胡須,所以把它命名為鼎湖,把他的弓命名為吳昊。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園,形成了黃帝陵。後來,人們在這裏修建了黃帝衣冠冢,修建寺廟祭祀。1992年8月,當地政府投資600萬元,在原址上修建了陵墓、閣樓、正殿、山門、碑廊、亭子等景點。陵墓西端有壹座高6米、周長42.5的土堆。傳說它是黃帝的陵墓。陵墓西南有壹條龍須溝,據說是龍須溝掉落的地方。這裏生長著壹種龍須草,說是龍須草變了,周圍什麽都沒有了。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拜謁,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來此拜謁,吟詩作賦,感嘆“樊落登頂,拜之不勝”!每年農歷二月初九前後,去祭拜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