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中藥學科

中醫中藥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總結,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理論,以及病因、病機、診斷、辨證、治療、預防、養生等。

陰陽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漸把矛盾的概念上升到陰陽的範疇,用陰陽的盛衰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用陰陽對立統壹的概念來解釋人體上下、內外的復雜關系,以及人的生命與自然、社會的外部聯系。陰陽對立統壹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壹的失衡和破壞,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屬性,用五行的動態模型來解釋事物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五臟之間的功能關系和臟腑失調時疾病的發生機制,也用來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和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影響的理論。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指自然界春夏、長夏、秋冬的季節循環。六氣是壹年四季的中風、寒、熱、濕、燥、火六種氣候因素。運氣理論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來計算每年的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囊、三焦)和奇腑(腦、髓、骨、脈、膽、子細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理論與臟腑理論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具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功能。在病理狀態下,經絡系統的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我們可以在體內診斷內臟疾病。

中醫在中國古籍中俗稱“本草”,與西醫不同。我國最早的中醫藥專著是漢代神農本草經,唐代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用藥經驗,為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藥按炮制工藝分為中成藥和中草藥。

有人說中醫是樹皮和草根,有壹部分是真的。中藥離不開樹皮和草根,如印楝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但不是所有的樹皮和草根都是中藥;中醫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藥,蛇膽、熊膽、蘄蛇、鹿茸、鹿角等動物藥,珍珠、蛤殼等甲殼類動物,龍骨、磁鐵等礦物質都是治療疾病的中藥。少數中藥起源於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屬於中藥的範疇。所以中醫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無論產於中國還是國外,都稱為中藥。中醫藥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體現了我國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的特點。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傳統醫學的治療理念逐漸被世人所接受。傳統醫學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世界範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997由科技部牽頭,衛生部、國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參與,成立了國家新藥領導小組,組織全國100多位專家提出了中藥現代化規劃,啟動並實施了中藥現代化。近年來,我國中藥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研發體系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壹批中藥新品種研制成功,中醫藥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進壹步發揮;制定了壹批重要的中醫藥基礎標準和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學規範,中醫藥行業標準和規範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同時,中藥現代化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也發揮了顯著作用。

2005年4月前,內地已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448個,18省份標準化種植面積達92萬公頃。同時,隨著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沸騰制粒等生產技術和工藝的突破,中藥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大幅提升,中藥企業的規模和效益也不斷提高。涵蓋中藥農業、中藥產業、中藥商業的現代中藥產業鏈不斷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