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信的文言文稱謂

信的文言文稱謂

1. 古代信的稱呼

現列舉如下18稱呼

1、手劄: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劄八行詩壹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2、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3、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4、手柬: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臺省·房心宇侍禦》:“房念眾咻不止,其勢且孤,乃盡出二給事先後托請諸手柬呈上覽。”

5、尺墨:《翰苑新書·戴象麓(上贛州周府判啟)》:“編摩尺墨,披瀝寸丹。”

6、手筆:親手寫的或畫的東西叫手筆。因此親筆信也叫手筆。劉禹錫《上杜司徒啟》:“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書壹函。”

7、手記、手帖:親自寫的文章、書信之類稱“手帖”;親筆寫的筆記、日記、書信稱“手記”。如明代張居正《與薊鎮督撫書》:“昨偶因趙帥,以李自馨手帖見寄。”魯迅小說《傷逝》副題為“涓生手記”。

8、家書:宋趙抃(bian音變)《聞嶺外寇梗》詩:“家書萬倍金難得,遠夢幹回路不知。”

9、家問:《周書·晉蕩公護傳》:“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10、家報:李漁《蜃中樓·傳書》:“奴家還有壹封家報,妳可差個的當的差役,投到洞庭龍官。”

11、鄉書: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鄉書甫啟讀末終,涕淚藉嫌素中。”

12、鄉信:指家鄉人或家人的來信,但多指後者。唐劉長卿《同諸公登樓》詩:“北望無鄉信,車遊滯客行。”

13、竹報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陽雜組續集·支植下》說:“衛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壹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即主管寺內事務的僧人)每日竹報平安。”後來,就以“竹報平安”代稱平安家信,也簡稱“竹報”。

14、錦字:即用錦織成的字,源於壹個淒惋的故事。如範成大《道中》詩:“客愁無錦字,鄉信有燈花。”錦字也稱“錦字。書”、“錦文”、“錦書”、“錦中書”。

15、錦字書:李白《久別離》詩:“別來幾春末還家,玉窗又見櫻桃花。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磋。

16、錦文:馮夢龍《掛枝兒·耐心》:“錦文織就,薄幸回顏。”薄幸,猶冤家,舊時女子對意中人的呢稱。

17、錦書:唐人劉兼《征婦怨》詩:“曾寄錦書無限意,塞鴻何事不歸來“

18、錦中書:唐耿湋(wei音圍)《古意》詩:“葉下統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

2. 古代對信的稱謂

在中國古代書信有別,書指函劄,信指使人。

泛稱書劄為書信是後來的事。換句話說,現代所說的書信古代通稱為“書”。

《左傳》記載:“叔向使詒子產書。”著名的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在現代漢語中“書”仍保留了“書信”的意思,如“家書”等。現將古代書信的別稱介紹如下: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

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3尺,壹般書信寬不過1尺,故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貼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

用白絹(或綢)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

壹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劄劄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據《文選》“古詩十九首之十七”有這樣的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壹書劄。”

劄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劄”壹詞。

書信的上述別稱都和我國古代寫信用的材料有關。除了上述別稱外,古代書信還有壹些別稱。

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也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壹種稱為“雙魚”,如宋人《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

另壹種稱為“雙鯉”,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詩:“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韓愈《寄盧仝》詩中也有“更遣長須致雙鯉”的詩句。

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詩中有“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壹紙書。”有的直接說成“魚書”,唐代詩人韋杲《憶玉簫》詩:“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如秦。”

因為常用鯉魚代替書信,所以古人往往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漢樂府詩中有“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書。” 書簡也代指書信。

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壹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李白詩中便有“桃竹書筒綺秀文”之句。

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如宋趙蕃詩中有這樣壹句:“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八行書也是信劄的代稱。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為八行書。

《後漢書·竇章傳》李賢註引馬融《與竇章書》:“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跡……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溫庭筠詞曰:“八行書,千裏夢,雁南飛。”

書:家書即家信,手書即親筆信。《春望》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函: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過信件來往授課。 劄:大劄即重要的信,禮劄即送禮的信。

《古詩十九首》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壹書劄”。 簡:書簡即書信,小簡即便信,葉聖陶寫的關於語文教育的書信,發表時題目為《語文教育書簡》。

箋:便箋即便信,錦箋、華箋即書信的美稱。 尺牘:即書簡,因古代常用壹尺長的木簡寫信。

尺素:即絹書,用壹尺長的白絹寫信。《飲馬長城窟行》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中有尺素”。

鴻雁:典出自《漢書》:“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後來,鴻雁就成了信的代稱。

3. 文言文中表稱謂的敬語

1、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2、足下 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後來書信中多用於同輩之間。

3、膝下 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時常依於父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

4、席:道席,多用為學生對師長的尊稱。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者的敬稱,但用於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不必有師生關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

4. 中國人對“信”的稱呼有:雁書、( )、信劄、( ) 等

中國人對“信”的稱呼有:雁書、(尺素 )、信劄、(書筒 ) 等。

雁書:是漢語詞匯,出自 《九日懷封元寂》,解釋為書信。

尺素:小幅的絲織物,如絹、帛等。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有: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劄:是指書信,信件信劄。

書筒:書筒基本解釋為古代盛書信用的筒,亦指書信。大多為瓷器,也有少量的木器、玉器。可裝竹簡、字畫等。也可解釋為信的壹種別稱。

擴展資料

古代書信別名

1、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壹般書信寬不過壹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2、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3、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壹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4、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5、劄:劄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劄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劄”壹詞。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百度百科-雁書

百度百科-尺素

百度百科-信劄

百度百科-書筒

5. 文言文書信,解釋

絳頓首…匆匆不宣。絳再拜 從事同年兄。十七日。

這句話的意思是,開頭是稱呼韓絳,中間還有內容的,內容是說謝謝韓絳的,原來的壹個事情,現在才謝謝他。這個匆匆不宣,是說當時匆匆忙忙的沒來得及說。不宣,就是沒有說的意思。絳再拜 從事同年兄。十七日。這是書信的結尾句,就是再稱呼壹下韓絳,然後時間是十七日。

芾皇恐…不具。芾頓首 司諫臺前。這是米芾《惠柑帖》(與司諫臺坐書)裏面的。

不具的意思我認為應該是不寫了的意思。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這是王羲之的《何如帖》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意思是王羲之告:不知閣下身體近來又怎樣?(此事)等待壹段時間再奉告。由於我身體受寒不適而無可奈何,(此事)探究後再告知。羲之告。

白是寫信時候壹個用法,類似於我們現在寫信,王羲之冒號,那個冒號。翻譯的話,翻譯成告就可以了。

不審的意思是不知道。在不審二字後,還有壹個頓號,是表示恭敬的書儀格式,如以空字、提行壹樣表示恭敬。

這三個都是古人的書信,拜帖之類的,妳搜搜原版的圖片,看看,主要是欣賞書法的。要知道具體意思,還得結合寫信時候的背景,和當時人的寫信的習慣。

6. 文言文書信的書寫格式

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壹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壹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壹般

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事情。

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

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

“再啟”字樣。

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壹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壹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裏不妨臚列若幹,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壹壹細說。

恕不壹壹。

7.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曾子殺豬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②,顧反,為女殺彘③。

妻適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殺之④,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⑥。"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⑦。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選自《韓非子》,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54年版

註釋

①市:集市。

②女還:妳回去吧。 女,同“汝”,人稱代詞,妳。

③顧反為女殺彘:等我回來為妳殺豬。顧反:我從街上回來。 反,通“返”,返回。彘:讀"zhì”,意為豬。

④(曾子欲捕彘殺)之:代詞,指豬。

⑤妻適市反:妻子剛從集市回來。適:恰巧。

⑥特與嬰兒戲耳:只不過與小孩子開個玩笑罷了。特……耳:不過……罷了。特,不過,只是。 耳,同“爾”,罷了。

⑦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⑧今子欺之:現在妳欺騙他。子:妳,對對方的稱呼。

⑨而:則;就。

⑩成教: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於是就殺豬煮肉吃。

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妳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妳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殺豬。他的妻子阻止他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著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親的教導。今天妳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