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是壹個古語。原為虛指,極言計策之多。後人便附會實有三十六種計策。這三十六種計策如下:
瞞天過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麽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圍魏救趙: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壹把。?
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壹種戰術。?
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暗渡陳倉:後多比喻暗中進行某種活動。?
隔岸觀火:隔著河看對岸的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壹帝看熱鬧。?
笑裏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患難。比喻兄弟相愛相助。後用來指互相頂撞或代人受過。?
順手牽羊:順手就牽了羊。比喻不費勁,乘便得到的。現多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打草驚蛇:打動草驚動了藏在草裏的蛇。後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借屍還魂:迷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著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死亡或沒落的事物,又假托別的名義或以另壹種形式重新出現。?
調虎離山: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欲擒故縱: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進壹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壹步。?
拋磚引玉: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這是謙虛的話。?
擒賊擒王: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也作“渾水摸魚”。?
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秦國用以並吞六國,統壹全國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占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
偷梁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罵槐:指著桑樹哭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哭那個。?
假癡不癲:假裝癡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上屋抽梯: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獲。語出《蕩寇誌》。?
反客為主:本是客人卻用主人的口氣說話。後指在壹定的場合下采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空城計: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語出《三國演義》。?
反間計:原指使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或使敵人獲取假情報而有利於我的計策。後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語出元曲《英雄布》。?
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語出《三國演義》。?
連環計:本為元雜劇名。劇本寫漢末董卓專權,王允設計,先許嫁美女貂蟬與呂布,後又獻給董卓,以離間二人,致使呂布殺死董卓。後用以指壹個接壹個相互關聯的計策。語出《兒女英雄傳》。?
走為上計: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這三十六計,到今天還極具活力,廣為流傳,特別是在行軍用兵、商海談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經常用到。例如在毛澤東領導的反圍巢時和紅軍長征時多次運用到諸如“聲東擊西”、“以逸待勞”等方法克敵制勝。可以說,這種所謂的計策和這些詞語都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方便。
擴展資料:
成就: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有六千字左右,壹***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漢代版《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於臨沂銀雀山漢墓中。
《孫子兵法》的影響:
壹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有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計》的說法。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作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不僅僅是壹部兵書,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征。
《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僅僅是壹部軍事著作,它更代表著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國人尊孫子為“兵聖”,而以色列當代戰略學者Martin van Creveld(克裏費德)之言可以代表國外的總評:“所有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the best(最佳),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則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局限於壹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
《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壹。《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壹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壹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
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百度百科-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