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壹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廣東被稱為“南越”。
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後,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據廣東郁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考古發現,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
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壹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當時居住在廣東地區的是被稱為“南越”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畬瑤和疍家等。
當時廣東中部的珠三角地區仍然為大海,因此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粵西和粵東地區 ,壯族分布在粵西地區,畬族分布在粵東地區。考古證實廣東於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壹。
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漢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精彩紛呈,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於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為主,構成了嶺南漢文化的主體。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