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屯門之戰,屯門之戰是中葡第壹次戰爭。
歷史上中國與葡萄牙(中國古籍譯為“佛郎機”)之間的首次交戰。屯門當時隸屬明代廣東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占領馬六甲後,派遣使者訪問中國。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假朝貢之名強行占據屯門島,建立石碑,刻有葡萄牙國徽,並在島上蓋房屋,圍樹柵,做久居打算。
其後,又在島上建立營寨,制造火銃等武器,還陰謀進據南頭,繼續深入內地。更有甚者,葡特使米兒丁和軍官別都盧率壹支由5艘巨艦、l000多名士兵組成的龐大艦隊闖進屯門水域,強求明朝訂立條約,準予在大嶼山駐軍布防。
禦史丘道隆、何鰲先後上奏明廷,要求以武力驅逐葡萄牙人。正德十六年(1521),明廷準奏,命廣東按察使汪鉉巡視海道,驅逐葡人。由於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屯門壹帶殺人搶船,焚毀民居墓室,激起了當地人民的憤慨。汪鉉“親冒風濤,指畫方策,號召編民,率以大義”,在屯門與葡萄牙侵略者展開了壹場惡戰。
擴展資料:
地名由來
屯門地勢險要,意思即是設有屯田防衛之兵的海門,亦稱團門,又稱段門。境內主山為屯門山,又名青山,古名杯渡山,英人稱之為堡壘山,東面為屯門灣,今稱青山灣,古名屯門澳;灣以東為九逕山,以南為大嶼山。
屯門灣三面環山,是天然的避風港。在輪船未發明之前,無論對內的沿海交通,或對外的遠洋航行,都以帆船為主,行駛常受季候風所支配,屯門的地理位置,緊扼廣東珠江口外交通要沖;
凡是波斯、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等地人士,經由海路到中國貿易的,多會乘夏季西南風發之便,向東北航行,抵達中國海後,先集合於屯門,然後才駛入廣州等地。
百度百科—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