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為二君》(五):孝而不違禮。

《論語·為二君》(五):孝而不違禮。

原文孟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告訴他,“孫萌問我孝順,我說‘不違’。”樊遲說:“什麽事?”子曰:“生而為人,以禮待人;死了就禮葬,禮祭。”

孟問孔子孝道,孔子說:“不違背就是了。”後來,樊遲為孔子開車,孔子告訴:“師問我孝道,我告訴他‘不可違’。”樊遲問:“老師說什麽不能違反?”子曰:“父母在世時,服事不可破禮;父母去世,葬禮不應該違反儀式的規則,儀式不應該違反儀式的規則。"

我的理解

這壹章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不過還是多想想吧。為什麽要把“孝”這壹章放在政治篇裏?

熟悉古代歷史和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強調孝的統治。人們認為,孝道是政治教育人民、維護政治穩定的壹種手段。

這種觀點是對是錯。

是的,孝的確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屬性。

錯的是,元朝以後,尤其是清朝,孝治被扭曲了。我們現在理解的“孝”,不壹定和元朝以前壹樣。至於為什麽元清大力提倡孝道,這裏就不贅述了。

身為政治第二,從標題來看,這篇文章應該是關於政治的。自然,這裏的“孟問孝”必然與政治有關。《學而優則仕》裏有個兒子說過,妳孝順了,犯法的人就少了,更何況下面的造反派,這也算是“孝”和“政”的聯系之壹。

在《孝經》中,孔子告訴曾子,古代的聖賢有至德之道,才能與世界和人民和諧相處。孔子之後,他向曾子講述了不同身份的皇帝、王子、醫生、學者和平民的不同孝道。

孟是誰?他是孟的兒子,是控制魯政治的三大家族之壹。孟因為不懂禮儀,在其他國家面前丟了魯的臉。去世前,他特意叮囑兒子要向孔子學習禮儀。可以說,孟既是孔子的學生,又是孔子的老板。

按理說,孟應該是的“醫生”。但是從他的父親孟到他這壹代人,都有蠻橫的行為,把持著魯的朝政,經常自行舉辦不符合禮制的活動。

孔子對孟說,孝就是不要破壞禮。壹方面,它既是“孝”的正面信息,也是對孟壹家的側面批評,所以不要有違背禮儀的行為和思想。

孟如果真的孝順,自然應該明白孔子所說的:“生而有禮;死了就禮葬,禮祭。”妳什麽意思?

作為兒子,孟有義務糾正父親的錯誤。《孝經》也說:“為人父母,有壹個直言敢諫的兒子。那麽,父母就不會陷入不道德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命,事以禮”的意思。

《中庸》說:“父為大夫,子為士,喪事用大夫之標,祭祀用士之標。反過來也壹樣。”子曰:“死要以禮葬,以禮祭。”這也是勸告孟即使妳的父親已經去世,妳仍然應該遵守禮儀。

壹個家庭,甚至壹個國家,都會因為個人欲望的膨脹而帶來動蕩。魯國的三族,也就是私欲的膨脹,享受了諸侯當大夫的待遇,這是魯國霍亂的根源。況且對三家也不好。三族違禮,三族之下,自然效仿,也違禮。這樣,三個家庭的苦難就在肖強之內了。

如果壹個人打破了禮儀,將會帶來巨大的動蕩,所以作為政治家,我們不應該低估它。自己的行為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君,臣,父,子”,天下才能安定。

孔子利用孟的孝道問題,旁敲側擊地教導孟,也是出於好意。

另外,特別提出!!!

孔子在這裏說,孝不是違背禮儀的標準,不是違背父母的意願。孔子的意思是,孝道是有客觀標準的,人們不應該浪費禮物。永遠不要說孝順就是聽父母的話。不要讓父母傷心。

首先,孔子並不認為順從父母的意願就是孝順,因為父母可能是錯的。現代人有壹種觀念是“天下父母心”,這不是孔子的意思。

孩子要有是非觀,父母有錯,要善意勸孩子,而不是亂做。這是愚孝,不是孔子說的孝。

讀《論語》的時候,壹定要真的去思考孔子說的話,不要把自己發揮到極致。讀《論語》的時候,最怕遇到道德賤人。孔子說,他們必須做兩件事。孔子說,正式的場合應該是莊重的,但是上廁所卻不得不穿西裝,戴衣領。看似特別真誠,其實只是在標榜自己是聖人。

老老實實,老老實實,不要急著去舔孔子的狗。壹方面是孔子不需要,壹方面是道德婊子惡心,讓人討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