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n bāo shù
2 概述心包俞為經穴別名,即厥陰俞[1]。見《針灸穴名解》。
穴位 厥陰俞 漢語拼音 Jueyinshu 羅馬拼音 Chuehyinshu 美國英譯名 Yin in Equilibrium locus 各國
代
號 中國 BL14 日本 14 法
國 莫蘭特氏 V14 富耶氏 V14 德國 B14 英國 B14 美國 BI14
厥陰俞為經穴名[2](Juéyīnshù[3]BL14)。出《備急千金要方》。別名厥俞[4]。屬足太陽膀胱經[2]。厥陰俞是心包的背俞穴[2][3]。兩陰交盡謂厥陰,在此指心包,俞即輸註,本穴是心包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厥陰俞[2]。厥陰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心煩,吐血,盜汗,失眠,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咳嗽,胸脅滿痛,肩胛酸痛,現代又多用厥陰俞穴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神經衰弱,背部軟組織勞損,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齒神經痛等。
3 厥陰俞的別名
闕俞(《備急千金要方》),陰俞(《神灸經綸》)、心包俞[1]。
4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胸中膈氣,聚痛好吐,灸厥陰俞隨年壯。
5 穴名解兩陰交盡謂厥陰,在此指心包,俞即輸註,本穴是心包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厥陰俞[2]。
厥,《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王冰註:“厥,盡也。”陰,《說文》:“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蓋“厥陰”為經脈名,在此意指心包絡,又為陰氣至極與厥逆之意。《釋名·釋疾病》:“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腹也。”厥陰,陰之盡也,手厥陰出自胸中,足厥陰下起大敦上至巔頂。陰極陽生,如心陽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氣上沖者,皆可選用。《類經·經絡類》註:“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俞,指腧穴。此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內應心包絡。心包絡為手厥陰經,故換言而稱“厥陰俞”。又以經脈的生長、發展、消盡次序而言,厥陰乃消盡之意,該穴可治心氣不足、四肢厥冷之證,有通經活絡之功。[1]
6 特異性厥陰俞是心包的背俞穴。
7 所屬部位背部[5]
8 心包俞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厥陰俞穴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4]。
厥陰俞穴位於脊柱區,第四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2]。
壹說厥陰俞“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厥陰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厥陰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厥陰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厥陰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厥陰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9 心包俞穴的取法俯臥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厥陰俞穴位於脊柱區,第四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2]。
俯伏坐位,第4胸椎棘突下與後正中線至肩胛骨內側緣連線中點之垂線交點處取穴[6]。
10 心包俞穴穴位解剖厥陰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後支重疊分布。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該穴正對第四肋間隙。其結構包括肋間肌、肌間血管和神經。肋間肌由外向內可分為肋間外、內和最內肌。肋間最內肌菲薄,或不成層,肋間血管、神經通行於肋間內和最內肌之間,因最內肌不成為完整的壹層,所以胸膜炎時,可波及肋間神經,出現肋間神經痛的癥狀。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2]。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第4、第5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4和第5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布[7]。
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皮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4]。
11 心包俞穴的功效與作用厥陰俞穴有寧心安神、理氣調血的作用[2]。
厥陰俞穴具有寬胸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
厥陰俞穴是心包之氣轉輸之處,內通於心包之氣,心包為心之圍外,代心受邪,也主神誌,故和心俞同時配伍應用,為治療心臟病和神誌病的重要腧穴[8]。
厥陰俞穴內通心包絡,可降逆回陽[1]。
12 心包俞穴主治病證厥陰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心煩,吐血,盜汗,失眠,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咳嗽,胸脅滿痛,肩胛酸痛,現代又多用厥陰俞穴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神經衰弱,背部軟組織勞損,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齒神經痛等。
厥陰俞穴主治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7]。
厥陰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煩;咳嗽,吐血,盜汗;嘔吐[6]。
厥陰俞穴主治咳嗽,胸悶,嘔吐,失眠;以及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等[4]。
厥陰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咳嗽、心痛、胸脅滿痛、嘔吐、肩胛酸痛等[2]。
現代又多用厥陰俞穴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背部軟組織勞損等[2]。
1. 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3. 其它:胃炎,齒神經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斜刺0.3~0.5寸[4]。
壹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2]。
斜刺0.5~0.8寸[7][6],局部有麻脹感[6],可向肋間放散[6]。
註意:本穴不能直刺或深刺,以免傷及胸膜和肺,引起氣胸[6]。
13.2 灸法可灸[2][6][7]。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4]。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4 心包俞穴的配伍厥陰俞穴配膻中,為俞募配穴法,有寬胸理氣,活血止育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胸滿,煩悶。
厥陰俞穴配內關、胃俞,有利膈理氣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嘔吐。
厥陰俞穴配間使、神門,有養心寧神的作用,主治心煩失眠,神經衰弱。
厥陰俞配太沖、曲池,治高血壓[6]。
厥陰俞配心俞、內關、神門,治心絞痛[6]。
厥陰俞配心俞、耳門、聽宮,治失眠、健忘、耳聾、耳鳴[6]。
15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證》:熱病氣穴……四椎下間主膈中熱。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嘔吐心痛。
《針灸大成》:臟腑皆有俞在背,獨心包絡無俞,何也?曰:厥陰即心包絡俞也。
《針灸資生經》:厥陰俞、神門、臨泣,治心痛。
《太平聖惠方》:理逆氣嘔逆,牙痛,留結胸悶。
《針灸逢源》:治咳逆,心痛,嘔吐煩悶。
《醫學入門》:主嘔逆,牙疼,胸悶。
16 心包俞穴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