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手工刺繡發展的高峰期,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繡畫方面,後來沒有人能夠超越。繡畫受宋代院體畫的影響,山水、樓閣、花鳥、人物等繡畫構圖簡練,形象生動,設色精妙。繡畫及繡法書籍流行,花鳥繡畫達到了成熟期。宋代設立了文繡院,繡工約300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服飾和繡畫,所以宋繡亦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
據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記載:民間刺繡極為興盛,到處“繡簾相拓、錦繡交輝”,宋代刺繡工藝達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是宋徽宗設立了繡畫專科,純欣賞性刺繡以仿繡書畫為長,多以名人作品入繡,追求繪畫的趣致和境界。
繡畫成為獨立的藝術創作,僅平針繡就創出許多新的針法。南宋時在蘇杭、成都都設立有錦院,官營刺繡中心逐漸移向了南方。
宋元時期繡品的種類從針法上分平繡和釘線繡兩大類。從原料是否用金來分,又分為“蹙金繡”和“彩絲繡”兩種。壹般蹙金繡大多采用釘線繡法,彩絲繡采用平繡法。
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鋼針和發細絲線,針法極細密,色彩運用淡雅素潔。
這個時期的平繡類有齊針、纏針、套針、接針;釘線繡類有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鋪絨、堆綾、貼絹等技術。
套針、切針、滾針為此時期的創新針法。針法在南宋已達十五六種之多。在元代還出現了貼綾繡法,十分的富有立體感。
收藏於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刺繡大士像”,是不可多得的繡品傑作。這件繡像中間繡著千手觀音趺坐法壇,手持法器,上部為華蓋,四周空中飄浮香花。繡線以褐色、白色為主,配以深淺不同的藍、綠、橙等色。尤為重要的是繡線以雙絲線絞合而成,即後來壹針孔中同時穿入兩根以上絲線的“合線”法。針法以長短參差的“套針”“鋪針”為主,針腳不露。
針線排列方向依物象形體的不同做正斜橫豎不同的排列變化。北宋平針或直針繡法已成為主流,也是順應“畫繡”針法要求的結果。即註重針法與線色搭配,充分表現了畫稿的形色變化。收藏於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刺繡梅竹山禽圖”就是畫繡的代表作品。
宋代是畫繡的鼎盛期,刺繡多采用名家畫稿為本。以刺繡品為例,壹根絲線劈為極細的絲線,甚至比絹帛的絲線還細,這樣可繡出很精細的部位。
如果絲線染色技術提高,可以染出間色如深淺變化梯度更豐富的色線,便可繡出色彩變化層次豐富的部位。
宋代幾乎具備了所有後世最重要、最基本的針法、繡法。畫中梅樹枝幹和竹葉用了漸次推暈的“單套針”“雙套針”“戧針”,還加有“旋針”,表現了樹幹的蒼勁盤曲和明暗變化。
樹幹嫩枝則用由淺及深的“旋針”。繡禽鳥時背部用“鋪針”加“旋針”,腹部用“雙套針”加“旋針”,翅膀用“雙套針”加“旋針”或“刻鱗針”,眼睛和足部的針法也不壹樣。尤其是禽鳥蓬松的毛茸感表現得十分逼真。
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刺繡開泰圖”,是繡畫的另壹代表作品,是用中國特有的壹種絲織工藝品(即緙絲)刺繡而成的作品。繡品表現壹童子騎羊,二童子侍立,9只羊寓意九陽啟泰。這件繡品的特色是戳紗繡,即以素紗為地,以色線用“壹絲串”即戳紗繡,依紗地經緯,每隔兩根經線和壹根緯線的交織點戳納壹針的針法戳納花紋而成。繡面厚重緊密,這種繡法產生的斜紋肌理十分的奇特。孩童、羊、梅花、茶花、松針等均留白不戳紗,用平針繡成。
收藏於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刺繡菊花簾圖”,讓人驚嘆不已。這個繡件為秋季應景掛屏。畫面繡花盆中盛開著菊花,並飛舞著蝴蝶、蜻蜓和蜜蜂。掛屏下部用平繡鋪滿,而與蘭花交界處則用色線勾勒出輪廓,色線搭配富麗典雅。顯示了宋代畫繡精湛的繡技。
宋徽宗酷愛藝術,他成立了翰林書畫院,就是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畫作為科舉升官的壹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來考學生。後來,宋徽宗又下令設繡畫專科,把刺繡工藝提高到了藝術的地位。
宋代刺繡的發達,也由於當時朝廷的提倡和獎勵。據《宋史?職官誌》記載,宮中文繡院掌纂繡。徽宗年間又設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輩出,使繡畫發展達到了最高境界,並由實用性進而發展為藝術欣賞,同時並將書畫帶入了刺繡之中,形成了獨特的觀賞性繡作。
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繡前需先有計劃,繡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舍留白等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也滿地施繡截然不同。
後來明代大畫家董其昌在《筠清軒秘錄》說:
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止壹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繡之特色。宋繡,亦稱汴繡,歷史悠久,為我國五大名繡之首,素有“國寶”之稱。它以繡工精致,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