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ae)
(李秉滔)
學名:Aquilaria agallocha Roxb.。樹名最早見《名醫別錄》。木材中凝結芳香樹脂,使木質增重而沈水,故名沈香。又稱蜜香樹、奇南香。瑞香科,沈香屬(該屬15種,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地區。中國有2種)。常綠喬木。單葉互生,革質,卵形或長橢圓形,無毛而有光澤。花黃綠色,花序傘形,花萼管狀,5裂,喉部有10片連合成壹環的鱗片狀花瓣;雄蕊10,生於萼管喉部;子房2室。蒴果木質,倒卵形,密被灰毛。種子有角狀附屬體。原產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省(區)有栽培。心材為著名薰香料。用含有棕黑色樹脂的樹根或樹幹加工後入藥,能鎮靜、止痛、收斂、驅風,治氣逆喘息、嘔吐、心腹痛等癥。
土沈香〔A.sinensis(Lour.)Gilg〕:又稱白木香、牙香樹、女兒香。與沈香同屬。高達25米,胸徑60厘米。幼枝有疏柔毛。葉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1厘米,寬3~9厘米;側脈14~24對。花萼淺鐘狀。花期3~4月,果熟期6~7月。產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和臺灣。在土壤肥沃濕潤的山谷中生長較好。耐蔭,萌芽性極強,天然更新良好,生長頗快,10年生樹高達10米,胸徑15厘米以上。木材淡黃色,甚輕軟,宜做絕緣材料,如電線用元木、線板、開關木板等,也可制浮子、風箱、鍋蓋、玩具等。樹幹節部或損傷部凝結香脂,用途與沈香相似。樹皮纖維強韌,可制高級紙張及做人造棉原料。為中國三級重點保護植物。
陳嶸(1888~1971)
(徐化成)
中國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字宗壹,浙江省安吉縣人。生於1888年3月6日,卒於1971年1月10日。1906年赴日本留學,1913年畢業於日本北海道大學農學部。192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專攻樹木學,獲碩士學位。1924年赴歐洲各國考察林業,並在德國薩克遜大學研究壹年。1913~1914年任浙江甲種農業學校校長,1915~1922年任江蘇省第壹農業學校林科主任,1916年參加創辦江蘇省教育團公有林(今南京老山國營林場)作教學實踐之用,1925~1941年和1945~1951年任金陵大學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任南京林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不久調北京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從1917年起曾任中華農學會會長和總幹事,1928年以後任中華林學會歷屆理事會的理事。1951年2月26日由陳嶸等倡議組織的中國林學會在北京成立,陳嶸連續任壹、二、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還曾代理過理事長職務。
陳嶸是現代中國林學奠基人之壹。在1937年問世的《中國樹木分類學》為中國第壹部樹木學專著,記載中國喬灌木樹種達2600余種,附圖1165幅,***150萬字。他經歷20余載完成的這部巨著,在國內外林學界享有壹定聲譽,對中國樹木學的發展和研究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他1933年著的《造林學概要》、《造林學各論》,是中國第壹批近代造林學專著,其特點是將現代林學理論和技術,與中國傳統林學遺產及豐富的群眾實踐經驗相結合。1934年著的《中國森林史料》,引用了大量古籍文獻,系統地敘述了中國歷代森林的變遷和林政的沿革。1949年後,相繼撰寫了《造林學特論》、《中國森林植物地理學》。1984年又出版了他的遺著《竹的種類及栽培利用》。
陳嶸逝世前留遺囑將其全部藏書2萬余冊和稿費積蓄78000元捐獻給國家。1979年5月12日中國林學會常務理事會根據陳嶸的遺願,用其捐款設立中國林學會獎勵基金。
陳翥(982~1061)
(竺肇華)
中國北宋時期林業科學家,字子翔,自號“桐竹君”。江南東路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安徽省銅陵縣鐘鳴鄉鳳凰山)人。生於982年10月17日(宋太平興國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卒於1061年2月6日(宋嘉祐六年正月十四日)。他刻苦好學,酷愛大自然,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研究林業科學的實踐中。經常深入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為了研究泡桐,親自於西山開辟山場植桐數畝。曾有論著26部,除《桐譜》外均已失傳。
《桐譜》是中國古代論述桐樹的壹部專著,始寫於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歷時兩年完稿。何時開始問世,尚待考證,但最早見於宋朝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其後歷代屢刊,流傳頗廣,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全書16000字,除序文外,有敘源、類層、種植、所宜、所出、采礦、器用、雜說、記誌和詩賦計10篇。該書全面總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栽培泡桐的豐富經驗,在泡桐分類、生態生物學特性、造林及育苗技術、人工林經營、材性、用途等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