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這本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古本善本,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剩下的是它的副本,保存在國家圖書館。而就連這份手稿,也只有整本書的不到3%,實在令人心碎。讓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這本書的前世今生吧。
發起編纂《永樂大典》的明朝第三任皇帝朱迪,為了向全世界展示他的仁義,決定編纂壹本罕見的書,記錄中國幾百年來所有的輝煌時刻。
當然,他自己不可能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所以編纂書籍的任務就落在了兩個人身上,壹個是當時著名的國子監學士,另壹個是名叫姚的和尚。
從永樂三年,也就是1405,到永樂七年,也就是1409,編了壹本書,用了四個春秋。妳能想象嗎?這本書總共有3.7億字。即使今天用電腦打字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但那是當時的編輯壹個字壹個字寫的。
接下來發生了什麽?明朝嘉靖年間,放在北京內廷的永樂大典幾乎被燒毀。為了保證這本書的安全,嘉靖皇帝決定再訂購壹本,不管工程有多大,以保證這本書的絕對安全。
這樣看來,《永樂大典》應該有兩個版本,即原作和復制品。為什麽到目前為止副本這麽少?原件去哪了?再說副本,原本保存在北京故宮。清末,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燒殺搶掠,搶走了這本書的抄本。
外國人不知道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妳搶幾卷,他搶幾卷,最後宮裏剩下不到3%。為什麽今天我們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家那裏找到孤獨的《永樂大典》?是那些士兵把它拿走了。直到近代,國外壹些研究者才逐漸發現這本書的價值,於是想盡辦法收集殘跡。
所以現在問題來了,副本被搶了,原作在哪裏?有三種可能。第壹,嘉慶二年,宮中失火,可能毀於大火。第二,李自成離京,毀於戰亂。第三,葬於嘉靖帝墓。這第三種說法是現在最流行的。
由於明太祖陵自古以來從未被盜,永樂大典在陵中只能是猜測。我們期待未來的某壹天,打開明成祖的陵墓,尤其是嘉靖皇帝的永陵,找到這本奇書。壹旦發現,將震驚世界,無數文化學者將湧向中國進行研究。但是現在並不是開啟地宮的最佳時機。也許壹陣風吹來,保存了幾百年的書瞬間化為粉末,飄在空中。下令打開地宮大門的人,將是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