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壹。《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壹處頭上帶角的蛇,是壹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壹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壹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壹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壹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壹種精神,而不是壹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壹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壹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壹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龍”雖然在英文中壹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壹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壹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壹樣。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壹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關於龍的傳說
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壹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壹天,她聽
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裏地荒人雜,可不是妳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
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裏想道:妳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
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壹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
燈的地方。
這是壹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
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
時竟忘情地往人群裏擠。不壹會來到十字路口,這裏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
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癡似呆地站在壹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
龍女猛吃壹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壹碰到水,就再也保
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壹切地擠出人群,
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壹聲,龍女變成壹條很大很大的魚,躺
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壹瘦壹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壹下子楞住了。
“這是什麽魚呀!怎麽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
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
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麽魚,扛到街上去賣,準能
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壹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
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壹清二楚,不覺動了慈
悲之心,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妳快到漁鎮去,將壹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裏放生。”
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
觀音菩薩笑著說:“妳從香爐裏抓壹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壹把香灰,踏著壹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
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壹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
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麽壹條大魚。
有個白胡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妳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
胖小子壹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內借來壹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
突然,壹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
胖小子停斧壹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鉆。
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壹個氣喘籲籲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
“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I”眾人壹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麽買魚來了?”
那個老頭停了壹聲,翹著山羊胡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
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
出壹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
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壹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
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裏。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壹個水花,遊
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
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壹看,碎銀變作了壹把香灰,
被壹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裏,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裏宮外亂成壹窩蜂。龍王氣得龍須直翹,海龜
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壹直
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松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
“小孽畜,妳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裏去了?”
龍女壹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
“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
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壹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
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個“教女不嚴”的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壹怒之下,竟將她
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裏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
到紫竹林,觀音菩薩壹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
龍女面前,笑著問道:
“龍女妹妹,妳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
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
“妳是善財哥哥呀?妳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
善財壹把拉住了她:
“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妳呢!”
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壹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臺上,俯身便拜。觀音菩薩
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壹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壹個巖洞裏,這個巖洞後來稱為“善
財龍女洞”。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
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銅它的水晶宮去了。
岑港白老龍
--------------------------------------------------------------------------------
舟山島西岸有個海灣叫岑港。岑港有座高山,山水傾瀉下來,猶如百尺白布懸掛在峭壁
上,煞是壯觀。年復壹年,在嶺腳邊沖出壹口深深的石潭,名叫“龍潭”。
相傳很久以前,潭裏有壹條白龍。每當乾旱之年,那白龍使吸來東海之水,化作甘霖噴
降下來,使方圓數十裏的村莊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感念白龍,都稱他為“岑港白
老龍”。
有壹年,又逢乾旱,白老龍正要吸水降雨,不料玉皇大帝聽壹信了東海龍王的饞言,降
下旨意,不許他再到東海吸水。白老龍只得忍氣吞聲回到龍潭。壹路上,只見禾菽枯焦,遍
地生姻,心中好不愴然。壹行走之間,忽然耳邊響起壹陣哭聲,走近壹看,是壹位年輕婦人
渾身披麻,正跪在滾燙的沙灘上,面對著大海嚎哭。白老龍聽了不免心酸,便上前問道:
“大嫂因何在此啼哭?”
那婦人抹淚壹看,見是壹位白須白發、面目慈祥的老人,正關切地看著自己,心裏壹
暖,便哭訴起來。原來那婦人名叫青蓮,從小死了爹娘,由兄嫂作主,嫁給壹個孤身小子,
夫妻十分恩愛。誰知好景不長,兩人成親不到半年,就碰上這大旱季節。田裏沒指望了,丈
夫便邀集鄉親們下海捕魚。不料初次出海就遭橫禍,船被風浪掀翻了,丈夫落水身亡,撇下
她壹個年輕寡婦,無依無靠,好不淒苦。
白老龍聽了非常同情,嘆了口氣說:“大嫂不要過份傷心,自古人死不能復生。若不嫌
棄,我願幫妳捕三年魚。”
青蓮壹怔,慌忙收淚道:“這……這如何使得!俗話說‘海上無風三尺浪’,妳這樣大
年紀怎麽受得起!”
白老龍捋著白須說:“大嫂盡管放心,老漢自有道理。”
青蓮見他說得誠懇,心裏暗暗嘀咕道:“瞧他的模樣,八成也是個落荒遭災的。我何不
積點陰德,將他收留下來。”於是說道:“我從小沒爹沒娘的,就讓我認妳作爹吧!”.說
著就要叩頭。
白老龍心裏好不喜歡,忙伸手將她扶起,笑著說:“青兒不必多禮,老漢當之有愧了!”
當天夜裏,白老龍借著星光叮叮當當動手修起船來。青蓮回家,取出壹畚鬥糯米,按照
白老龍的囑咐,做了滿滿壹籃糯米塊。第二天天亮,青蓮提著籃子來到海邊,左看右看,卻
找不見那條破船,心裏正著急,忽聽有人叫她,定睛壹看,見白老龍汗水淋漓地從壹條嶄新
的船裏爬出來,才知自己的破船已經修好了,心裏又高興又感激,忙迎上去說:“爹爹辛苦
啦!快吃飯吧!”
白老龍吃過糯米塊,帶了幾名漁工,當天就出海捕魚了。漁船像箭壹樣駛離港灣,不壹
刻就來到東海大洋。白老龍吩咐漁工撒網,自己卻枕著艙板“呼嚕呼嚕”打起瞌睡來。只見
他壹邊打鼾,壹邊流汗,巨大的汗珠從他額上不斷地湧出來,沾濕了艙面。漁工心裏好不奇
怪,卻又不敢叫醒他。不壹會,鼾聲止了,又聽他夢嘆般地喊道:“快起網!快起網!”漁
工聞聲,慌忙趕到船沿拉起網來。
說也奇怪,幾個人拉著偌大壹頂漁網,卻像扯著壹條絲線那般輕巧。拉呀拉呀,拉出海
面,竟是滿滿壹網大黃魚,條條金光閃亮,尾尾活蹦亂跳。漁工驚喜萬分,忙把黃魚倒進艙
裏。誰知倒啊倒啊,三個船艙都裝滿了,網裏的魚還不見倒完。漁工們妳看看我,我看看
妳,都楞住了。
傍晚,漁船歸航。青蓮見捕了這許多大黃魚,心裏高興極了!大夥聽說這個白須白發老
人捕魚的本事這麽大,都紛紛趕來,求他作大夥的帶頭老大。白老龍捋著白須哈哈笑著,滿
口答應了。
從此,白老龍使領著大夥起早摸黑地捕起魚來。每次出海都是滿載而歸,捕上來的魚又
大又肥,鄉親們的生活壹天天好起來。
轉眼半年過去了。壹天,白老龍又領著大夥出海去了。青蓮在家準備好白老龍愛吃的糯
米塊,照例到海邊去等船回來。等啊等啊,直到太陽落山,月亮升起,還不見漁船歸航。青
蓮又餓又累,就倚著礁石打起盹來……
突然,她望見面容憔樵悴的義父匆匆走來,滿懷悲憤地對她說:
“青兒,我要走了,妳多保重!要是想我,就到岑港嶺下來找,我的屋前掛著九丈六尺
白布。”說罷飄然而去。”
青蓮上前去拉,卻撲了個空。頓時驚醒,才知是夢,心生疑惑。突然,只見海面上呼嘯
的狂風推著小山似的大浪鋪天蓋地湧來。這風多大呀!
把岸上所有的船樁都吹跑了把最堅硬的礁石都打碎了。青連怔怔地望著洶湧的大海,想
到自己丈夫的悲慘遭遇,立時臉孔發自,渾身發抖,對著茫茫海天失聲痛哭起來。
壹天又壹天,直至第八天早晨,海面上才風平浪息,可是好心腸的白老龍卻再也沒回
來。青蓮想起夢裏白老龍跟她說的話,就決定要到岑港嶺下去尋找義父。她做了壹籃白老龍
愛吃的糯米塊,告別了鄉親們上路了。
走了壹天又壹天,過了壹村又壹村,終於來到岑港嶺下,舉目壹看,只見四野茫茫,哪
有壹戶人家?心裏不免有點害怕。正在焦慮,猛見嶺腳邊有壹個石潭,上面懸著百尺飛瀑,
就像飄著壹塊白布。青蓮趕緊放下籃子,取出糯米塊往潭裏丟。丟壹塊糯米塊,叫壹聲爹。
丟了壹陣,叫了壹陣,潭中突然泛起壹陣波浪,水面上慢慢露出壹對龍角來。
青蓮嚇了壹跳,卻聽潭中傳出聲音道:“青兒不要害怕,我便是妳的乾爹。”
青蓮聽了,傷心地哭道:“爹爹,妳為啥變成這副樣子?”
白老龍道:“我本是此地的壹條白老龍,想不到此番幫助百姓捕魚,又得罪了東海龍
王,在玉帝面前參了壹本,說我殘害水族,擾亂龍宮,玉帝降罪下來,把我禁銅在這龍潭之
中,不得自由。”
青蓮聞言:心裏氣極啦!頓時揩乾眼淚,忿忿地嘆道:
“唉!為什勤勞的人反而受苦,好心眼的反而獲罪呢?這樣不公平的世間,活著還有什
麽意思!”說完,她把糯米塊全倒進潭裏,自己也跟著跳下去。青蓮跳進龍潭,就變成壹條
青龍,跟著白老龍隱沒在清清的潭水中。
後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們,設立了兩個會社:壹個叫白龍會,壹個叫青龍會。每隔
三年壹小會,十二年壹大會。出會時,人們敲鑼打鼓,擡著造型美觀的青、白二龍,穿村遊
鄉,好不熱鬧。(/child/legend/dragon/002.htm更多)
“龍生九子”的壹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屃(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應為)(bāxià)
老七睚眥(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壹。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囚牛: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壹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
龍生九子之壹,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
龍生九子之壹,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狻猊(拼音:Suānní):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壹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龍生九子之壹,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負屃(拼音:Fùxì):
龍生九子之壹,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龍生九子之壹,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壹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饕餮(拼音:Tāotiè):
傳說中的壹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壹。《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麽壹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蚣蝮,應為趴蝮: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身。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只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祿: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壹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壹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巨大的會吐火的飛行爬蟲類的龍是所有神奇野獸中最令人敬畏也最危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十種不同的龍。
澳洲蛋白眼Antipodean Opaleye(新西蘭)
中國火球(也叫獅龍)Chinese Fireball(中國)
普通威爾士綠龍Common Welsh Green(威爾士)
赫希底裏群島黑龍Hebridean Black(赫希底裏群島)
匈牙利樹蜂Hungarian Horntail(匈牙利)
挪威脊背龍Norwegian Ridgeback(挪威)
秘魯毒牙龍Peruvian Vipertooth(秘魯)
羅馬尼亞長角龍Romanian Longhorn(羅馬尼亞)
瑞典短鼻龍Swedish Short-Snout(瑞典)
烏克蘭鐵肚皮Ukrainian Ironbelly(烏克蘭)
■ 古人說龍---關於龍的傳說故事
蠻龍歸正的神話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壹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壹天,壹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裏翻身打滾,興風作浪,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壹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友誼著大禹上了壹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壹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壹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壹塊鬥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壹揮,天空就劃出壹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 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壹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壹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壹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龍窯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太湖裏有壹條渾身墨黑的烏龍,長大以後,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專管耕雲播雨的事情。哪個地方幹旱了,烏龍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個地方噴。烏龍噴出來的水就是雨。
但有壹個地方,玉皇大新聞社卻不準烏龍去噴水,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壹璉。因為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懲罰他們。 但是烏龍不忍心看到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這壹下惹惱了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烏龍,烏龍與天兵天將格鬥,打得天錯地暗,終因寡不敵從,渾身是傷,摔到地下,死了。當地老百姓非常感激烏龍,就把烏龍的屍首埋了。
不知過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現了許多洞口,人們發現,洞裏全是空的,烏龍的屍骨不見了,留下了壹個長長的地道。後來人們用這個空洞當作燒窯的洞,發現陶器燒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從此這個地方就叫烏龍窯。當地又仿照烏龍窯造了許多窯,就叫做"龍窯"。
龍馬負圖的傳說
在河南洛陽東北孟津老城壹帶,在遠古時候是壹片水草豐盛的地方。傳說古代曾經在圖河裏出現過壹個妖怪。它頭似龍,身似馬,滿身的鬃毛卷成無數個漩渦。人們按它的形狀,就叫它龍馬。據說這龍馬是水中蛟龍變的,兇猛無比。它的到來,使附近洪水橫流,莊稼毀壞,人們無法生存下去。
正當人們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刻,伏羲乘坐六龍,來降服龍馬。說也奇怪,龍馬立即變得溫順善良起來。後來,杖羲根據龍馬身上的漩渦,認真研究,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終於研究出了八卦圖。"龍馬恰為天地用,圖河先得聖人心。"後世為紀念伏羲和龍馬,修建了壹座寺院,叫負圖寺,寺前高豎兩塊大碑,上刻"圖河故道"和"龍馬負圖"。
大鵬鬥孽龍傳說
在納西族的傳說中,過去有個大酋長,有壹個兒子,壹個女兒,為了怕他死後兒女爭奪家產,就把天地各劃壹半,兒女各壹半,並指定了兒子住在陸地是人,女兒住在海裏是龍。
後來,酋長死了之後,住在海裏的龍不斷侵占陸地,龍子龍孫也經常毀壞人的莊稼。為此,人請來了金翅大鵬,把那海底的孽龍抓起來捆住,給她壹次狠狠的懲罰。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侵犯百姓了,人們安居樂業,幸福地過著生活。
小白龍的故事
泰山黑龍潭下邊有個白龍池,據說小白龍從前住在這裏。有壹次,玉皇大帝叫小白龍下壹場狂風暴雨,但他不忍心毀壞老百姓的莊稼,只下了壹場牛毛細雨。這下激怒了玉帝,罰他到人間做苦工。
小白龍到人間去做短工,並和壹個姓崔的姑娘相愛結婚。有壹年,趕上大旱,莊稼都快幹死了,小白龍偷偷地顯現龍形,幫助下了壹場透雨。但它的原形還是讓人發現了。它的妻子聽到傳聞後,不相信,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