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粥壹飯,當思不易;半絲半縷,難存物力之念。”
明代朱柏廬《朱子家訓》中的這句名言,應該永遠銘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縱觀前朝的國和家,由勤儉變為奢靡。”
唐代婉約派詩人李商隱,不是“婉約”,而是用壹句話概括了救國救民的偉大意義。肉林酒池笑博寵妃妲己,淚千帛損殷。帝楊迪修大運河至江都觀瓊花,竭民力建宮,惹得三十六路煙塵,七十二路叛王;清朝的西太後,壹頓飯花了幾千兩銀子,“量了中國的物力,得了國家的寵愛”。如何做到百姓不造反,清朝不亡?
* * *制作人方誌敏將軍經手過百萬巨款,財產卻只有幾件毛衣和破襪子;勇敢的抗日將領左權講了壹個“將軍修鞋”的故事。向警予又被稱為“大碗粗瓷”。
“用了就毫不猶豫地用,用得不當就分文不值。”
李嘉誠,他曾經說過:“如果妳要我壹下子拿出十億美元,我不會變臉。但是誰掉在地上壹分錢,我就馬上撿起來。”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相反的例子:打腫臉充胖子的胡仙夫,有錢奢侈,但該花在刀刃上的錢卻吝嗇吝嗇。比如,妳可以在吃喝嫖賭抽煙上花很多錢,但在文教消費、修橋修路、扶貧濟困上卻畏首畏尾、偷工減料。偶像化,戴著貧困帽子的四川萬源書記,用巨額公款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另外,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層出不窮,不僅破壞生產,還浪費人民的金錢,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
“壹塊煤,不算多,壹千塊煤堆成壹個坡;壹滴油,不算多,滴入壹條河。”
不是不知道,是震驚。如果每個人每天節約1美分,那麽中國654380+03億人口將節約654380+03億,壹年約50億,建成5000所希望學校,近1000萬失學兒童將重返校園。可見壹個偉大的國家倡導節儉是多麽重要。
雖然中國是壹個大國,但以下數據足以說明中國仍然是壹個窮國:中國有近3000萬貧困人口,11萬低收入領取者,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他們惡劣的生活狀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要勤儉辦壹切事業。“國家以節儉得之,以奢侈失之。”
節儉不僅有益於國家和家庭,也與個人得失息息相關。比如“儉能成家,儉能維生。”王安石有句話叫“奢成之後,喜則安,禍則雙。”然而,有些時候警世之言並不能戰勝貪婪。王、程、和李真都是驕奢淫逸的領袖。如果他們能向蜀中的聖人諸葛孔明學習,“靜儉修身”,為什麽會落得今天這樣的下場呢?同樣,《明太祖後妃傳》說:“驕生於奢,危始於微。”清代徐榮說:“街上廟宇破爛,壹半是奢民。”都從反面指出了鋪張浪費的危害和節儉的重要性。
勤奮不是小氣,而是壹種文明,應該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