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李恢文言文

三國李恢文言文

1. 三國中的李恢有詳細介紹嗎

李恢 蜀安漢將軍、建寧太守。

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

後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投先主。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

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

章武元年,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平夷縣。先主薨,雍闿等反,圍恢軍於昆明。

時恢眾少敵倍,恢詐降,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牁,與諸葛亮聲勢相連。

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南夷復叛,恢討滅之。

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

徙居漢中,九年卒。子遺嗣。

2. 三國文言文翻譯(請教)

我來翻譯壹下。

曹操悲嘆的說:“我開始舉起義旗,是為了替國家消滅賊人。各位能仗義相助,我有如大病初愈壹樣的非常高興,想依靠袁紹(本初)帶領河內地區的軍隊,兵臨孟津和酸棗;各位將軍能堅固地防守住成臯,抗拒敵人於敖倉,在繯轅、太谷修要塞,形成險要的地形;袁術(字公路)率領南陽的軍隊,駐守駐丹、析,進入武關,震驚朝野。全都挖溝壑,高築城墻,不參加戰鬥,最好是作為疑兵,來告示現今天下的形勢。順從民意誅殺逆賊,可以穩定局勢。可是現在大家都遲疑著不進兵,太讓天下人失望了。我私下裏自己認為這樣做實在令人感到羞恥。”

3. 三國中的李恢有詳細介紹嗎

把事情按下不予處理,劉備認為李恢不會謀反,將他釋放並升為別駕從事。

221年,劉備稱帝,加安漢將軍,李恢已成蜀漢獨當壹面的“大員”了。 劉備取得益州政權後。

後恢知璋之必敗,住紮在平夷縣。 223年,劉備病逝,殺害了守將, 即斟酌形勢選擇有利的攻取路線,當時庲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問李恢誰可以代替他,李恢毛遂自薦,於是便假稱自己是郡裏派來的使者,暗聯孫吳。

蜀漢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經過兩年多的準備, 任建伶令(建伶即今晉寧縣昆陽)有違犯科條的事。” 相關事件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便奪取漢中,特派李恢去完成這項重大使命。

李恢到漢中去交好馬超、金銀、犀革,引恢謀反,有司執送。當時李恢的部隊只有敵人的壹半,又沒有諸葛亮軍的消息:“人之才能,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

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不想再返回北方,劃分天下,交州在名義上被劃歸吳國,於是李恢解除了交州剌史的職位、馬忠會合分兵三路南進:李恢則“按道”向建寧(今曲靖),以搗雍 的老巢。所謂“按道”:“我的本意也是用妳,壹舉擊破了敵人,跟隨諸葛瞻戰死於綿竹。

歷史傳記 蜀安漢將軍、建寧太守,在郡縣官員等統治階級中,先主必成,乃投先主。為了維持地方各派勢力之間的平衡,成為刺史的左右手。

蜀漢昭烈帝(即劉備)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管領南中五郡的 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本有意任用李恢,但卻故意先問李恢何人可以繼任,只想回來和妳們***同幹,所以誠懇地把實情告訴妳們,改任建寧太守,因此回到本郡任職。”

於是任命李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擁有勢力的豪強,去見劉備。李恢在綿竹遇到了劉備,董和只好把李恢推薦給益州牧劉璋,另行任用。

李恢在去成都途中,得知劉備已自葭萌(今四川昭化縣)攻成都。他審形度勢,認為劉璋必敗。

先主嘉之,從至雒城,李恢乘敵不備,突然出擊,有關部門將李恢逮捕,劉備很賞識他,讓他跟隨。各縣的叛軍集結,恢坐習免官。

李恢自平夷出軍、建寧、牂牁造反。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

後來,有逃往的犯人誣陷李恢要謀反,執法部門將他抓捕,奮擊舊鄉,翦除蕪穢,南中平定。隨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敵人信以為真,從此,李恢遂成了政治舞臺上的知名人物。

劉備在擊敗劉璋?李恢引經據史,說了壹段十分得體的話。馬超初不欲降,恢以理說之,超遂斬監軍楊柏,將首極***恢壹同上關來降先主。

及益州定,後來移居漢中。 231年,李恢逝世,皆富及十世,圍困漸次松懈。

於是,劉備為了收攬馬超這員名將,同時也為了削弱張魯的勢力。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

徙居漢中,也和中原各州壹樣,形成稱霸地方,修養甚高。於是劉備外放李恢為 降都督,駐平夷縣( 今貴州普安、六枝之間),並兼任交州刺史。

以李恢領交州刺史,惟刑以張,廣遷蠻、濮,國用用強,有違犯之事,勇挑重擔,又說明他引征得體。漢王朝不斷派兵駐守,李恢親自帶兵去討伐,以所長,壹起進攻雒城。

214年,劉備派李恢去漢中連結馬超,設置益州郡,任用李恢為功曹佐主簿(職掌記官員功過的官)。章武元年,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南方的少數民族又有叛亂,李恢的軍功最多,把李恢的部隊包圍在昆明,正考慮退軍,與諸葛亮聲勢相連。

南土平定,劉備必勝,要做出壹番事業,只有投劉備。因此,劉璋所派的益州郡太守董和,考慮爨習是“方土大姓”,容忍遷就,九年卒,於是李恢給叛軍消息,李恢均與之緊密呼應,李恢進駐滇池縣(今晉寧縣晉城,益州郡郡治):“安漢宰南,李恢就以計謀麻痹敵人,佯稱。

演義傳記 蜀臣。初仕劉璋,曉理動情,硬把馬超說服,馬超於是歸順於劉備,打算撤退。

我們中間有些人久裏家鄉,如今得到機會回來,李恢提出給予罷官的處分意見。南方平定後,劉備深知李恢為人,不但不信。

不久,劉璋投降,用來補充軍資,因此當時的軍事費用並不缺乏。 229年,吳蜀聯盟,恢軍功居多,反升李恢的官,任以“別駕從事”之職,移民墾田,興修水利,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後為亡虜所誣,奪取成都,自領益州牧後,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追趕敵人的殘部,向叟、濮等族征收耕牛、戰馬,他們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南至盤江,東到牂牁,劉備領益州牧,以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

這時敵眾我寡,又沒得到諸葛亮進軍勝敗的消息,劉備笑著說。”(《南中誌》),同時,加拜安漢將軍。

後來大軍撤還:“官軍的糧食吃完了,封李恢為“漢興亭侯”(漢興在今貴州興義附近)。建興三年秋初,恢自薦往之,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縣(今曲靖)。

李恢身任統轄南中七郡的 降都督,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區建寧郡。諸葛丞相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給李恢以後,於是年冬回師成都。

雖然南中大姓的首要人物,都調到成都做官,但地方上的豪強,在大軍北還之後,仍有叛亂殺害守將的。李恢親自出兵征討,撲滅叛亂,並將各地豪帥遷往成都;又遷移永昌濮民數千落於建寧、。

4. 三國演義全卷文言文翻譯

第壹回----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 *** 敗,再加上連年災荒,老百姓的日子非常困苦 。巨鹿人張角見人民怨恨官府,便與他的弟弟張梁、張寶在河北、河 南、山東、湖北、江蘇等地,招收了五十萬人,舉行起義,壹起向官 兵進攻。

沒有幾天,四方百姓,頭裹黃巾,跟隨張角三兄弟殺向官府,聲 勢非常浩大。漢靈帝得到各地報告,連忙下令各地官軍防備。又派中 郎將盧植、皇甫嵩、朱雋率領精兵,分路攻打張角兄弟的黃巾軍。

張角領軍攻打幽州地界,幽州太守連忙召校尉鄒靖商議,鄒靖說 幽州兵少不能抵擋。建議寫榜文到各縣招募兵馬。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壹名英雄,這人姓劉名備,字玄德。因家裏 貧寒,靠販麻鞋、織草席為生。這天他進城來看榜文。

劉備看完了榜文,不覺感慨地長嘆了壹聲。忽聽身後有個人大聲 喝道∶“大丈夫不給國家出力,嘆什麽氣?”

劉備回頭壹看,這人身高八尺,豹子頭,圓眼睛,滿腮的胡須像 鋼絲壹樣豎著,聲音像洪鐘,樣子十分威武。那人對劉備說他姓張名 飛,字翼德,做著賣酒、屠宰豬羊的生意。他願意拿出家產作本錢, 與劉備***同幹壹番大事業。

劉備、張飛兩人談得投機,便壹起到村口的壹家酒店飲酒敘話。 這時,壹推車大漢進店飲酒。劉備留神壹看,這人有九尺高,胸前長 須飄飄,臉色好像紅棗壹樣,長壹雙丹鳳眼,兩條臥蠶眉,相貌非常 威武雄偉。劉備連忙起身,邀他過來同坐,並請問姓名。

那人說∶“我姓關名羽,字雲長,因鄉裏惡霸仗勢欺人,我壹怒 殺了惡霸,逃到外鄉避難已有五、六年了。”劉備、張飛聽了都很敬 佩,也將自己的誌願告訴了關羽。關羽聽了也非常高興。

酒後他們壹同來到張飛的莊上,只見莊後有壹座桃園,園中桃花 燦爛,景色很美。第二天,三人在園中焚香禮拜,宣誓結為異姓兄弟 ,三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 弟弟。

三人請來鐵匠打造兵器。劉備打造了雙股劍,關羽打了把八十二 斤的青龍偃月刀,張飛造了壹支丈八點鋼矛,各人又造了壹身鎧甲。 他們聚集鄉中壯士五百多人,浩浩蕩蕩到涿郡去應募。

三人在涿郡打敗了黃巾軍將領程遠誌。劉備聽說他從前的老師中 郎將盧植在廣宗和張角作戰,便領了本部人馬到廣宗助戰。盧植令劉 備三兄弟前往潁川幫助官軍作戰。劉備、關羽、張飛引軍連夜奔赴潁 川。

再說張梁、張寶在潁川連勝幾陣,這天正在追趕官軍,忽然被壹 隊打著紅旗的隊伍攔住去路。為首壹將姓曹名操,字孟德。張梁、張 寶打不過這支隊伍,領兵敗走。

劉備見黃巾軍退走,便引軍返回廣宗。半途中,忽見壹支軍馬押 著囚車而來。上前壹看,車中犯人竟是盧植,慌忙下馬詢問原因,才 明白左豐因盧植未奉送金銀,便在皇帝面前使壞。張飛壹聽大怒,拔 刀要殺押送囚車的官兵救出盧植。劉備急忙攔住,說朝廷自有公論。

三人便壹齊回涿縣去。正進間,見黃巾軍把董卓領導的官軍殺得 大敗。三人沖入陣中,救出了董卓。不料董卓壹聽三人並無官職,立 刻把三人丟在外邊,下馬進帳去了。張飛頓時火冒三丈,便拔刀進帳 要殺董卓,又被劉備勸住。三人於是領著人馬,連夜去投朱雋。

朱雋那時正在與黃巾軍作戰,便令劉備為先鋒去攻打張寶。劉備 壹箭射中張寶左臂,關羽、張飛壹齊出馬助戰,打敗了張寶。朱雋便 領大軍去攻打宛城。

這時,張角兄弟先後戰死,黃巾軍只剩下數萬人屯住宛城壹帶。 朱雋在劉備、關羽、張飛和吳郡人孫堅的幫助下,占了宛城,打敗了 黃巾軍。朱雋回到京城,被封為車騎將軍、河南尹。

朱雋表奏了孫堅、劉備的功勛。劉備因朝中無人說情,被封為中 山府安喜縣縣尉。不久,督郵來到安喜。劉備因沒有向督郵送錢被督 郵陷害。劉備幾次到館驛求見督郵,都被看門人攔住,拒於門外。

消息傳到張飛耳中,張飛氣得兩眼圓睜,沖進館驛揪住督郵的頭 發,扯到縣衙前,綁在馬樁上,用柳條使勁抽打,壹連打斷十幾根柳 條,打得督郵殺豬般叫喊求饒。

劉備遭督郵欺辱,便取出縣尉官印,掛在督郵脖子上,棄官而去 。兄弟三人依舊帶了幾十名親隨,離開安喜縣城,前往幽州投靠劉恢

5. 關於三國徐庶的文言文

庶《三國誌》無傳,裴松之引註《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壹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於“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後改名為徐庶。但是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了。。。”單家“二字在這裏絕不是”單姓人家“的意思。單字有四音,作姓時讀作”SHAN“,壹般的情況下讀作”DAN“。古籍中常見”單家“壹詞。如《晉書。蘇峻傳》:”峻本以單家,聚眾於擾攘之際。“裴松之註《三國誌》引《魏略》敘薛夏事跡:”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凈、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治之,夏乃遊逸,東詣京師。“所以《魏略》所謂徐庶”本單家子“,是說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門大族。並非說徐庶本是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壹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劉備簽應後,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壹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壹個不錯的謀士。

三國誌09的徐庶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於二荀,但在三國誌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後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麽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而如果結合裴註中所載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麽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壹個等級的。而徐庶後來由於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於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壹起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禦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壹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誌,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壹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在三國誌中明確記載徐庶的誌向是“與將軍***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誌向是壹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禦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但徐庶不被重用,不壹定是能力問題,也許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為畢竟徐庶與劉備陣營的關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國不可不防。赤壁時曹操讓徐庶去鎮守長安,也是不想讓他與故主在戰場上相見,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徐庶處境的尷尬。至於諸葛亮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則更多的是在感嘆魏國人才濟濟和對舊友才華被浪費的惋惜,並沒有想說“徐庶在魏國排不上號”的意思)。

而資治通鑒中的壹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後曰皇太後,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壹,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以上不是原創,是壹位匿名網友縮寫,本人很喜歡,所以轉載過來,不指望采納

6. 古文翻譯 三國劉禪

後主前期任用賢相時,就是循理的君王,後期聽從於閹豎,就成了昏庸的統治者。

古話說:“白絲色彩沒有確定,只取決於它所沾染的顏料。”真是說的太對了。

按禮制,國君繼位,第二年才改元。但後主在章武三年就改元稱建興了。

考查古代的規矩,這和體制道理相違背。而且國家不設置史官,日常事宜無專官記錄,因此國家大事多有沒記錄的,發生災異也沒有記載。

諸葛亮雖然在政事上很練達,但在這些工作上,還是做得不到位。不過,後主(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經歷了十二年,沒有改過年號;屢興戰事,但不曾妄下赦令,還做得不夠出色麽!但自諸葛亮死後,這些體制漸漸缺損,前後政績優劣對比就很明顯了。

7. 關於三國徐庶 文言文

庶原名福,出身寒微。少時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年為人報仇,臉塗白堊,披發走,為官吏所獲。考其名,不應,由是縛於車中,擊鼓行於市,相識者皆不敢言。後同伴救之,是以逃脫。庶感慨獲救,棄刀戟,從疏巾單衣,折節向學。訪學堂初時,眾以其賊事,不與近。庶乃卑躬肅然,常晨起獨掃,得以聽課,通曉義理。與同郡石韜為友。

東漢初平年間,中原戰亂,庶和石韜並南行,客居荊州。與諸葛亮、司馬徽、龐統等人相善。

劉備屯新野,庶謁之,得器重。後庶薦諸葛亮於劉備。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備率其眾南行,亮與庶並從,為曹公所追。長阪兵敗,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魏黃初年間,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魏太和三年,諸葛亮出兵隴右,聞庶、石韜所職,嘆曰:“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數年,庶病卒,有碑於彭城。

諸葛亮發教與群下曰:“……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壹,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8. 三國演義文言文版翻譯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街上郁悶地閑逛,正好碰上郎中(漢代官制)張鈞的車馬前來。劉備見過張鈞,自己吧剿殺黃巾軍的功績呈報給張鈞。張鈞聽後大驚,就到朝堂上求見(漢靈)帝,說:“當時黃巾軍造反,究其根源,都是因為十常侍買官賣官,只要是親人就重用,只要是仇人就誅殺,導致天下大亂。當今最好將十常侍斬首,將其首級掛在(京城)南郊,派使者布告天下人民,重賞有功之人,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十常侍(向漢靈帝)奏報說:“張鈞欺騙皇上。”(漢靈)帝命令武士逐出張鈞。十常侍議論道:“這必然是剿破黃巾軍有功的人得不到官職升賞,因此口出怨言。我們可以暫時讓人給他安排壹個小小的功名,等到以後再去處理(這事)也不晚。”因此劉備得以授銜中山府安喜縣縣尉。劉備當天就去上任了。

劉備把兵勇遣散回家,只帶親信隨從20多人,與關羽、張飛壹起來安喜縣裏上任。劉備署理(安喜)縣事務壹個月,與(當地)人民秋毫無犯,(當地)人民都(因)感動(而)歸化。(劉備)到任之後,與關羽、張飛(在)同壹張桌子(上)吃飯,(在)同壹張床(上)睡覺。如果劉備在人多的地方,關羽、張飛就站(在旁邊)服侍,(即使)整天整天也不(顯出)疲倦(的神態)。

9. 求”失街亭,空城計”《三國演義》的文言文,現代文也可以,謝謝了

卻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右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幾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占山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壹壹分付與楊儀。正待要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又令張冀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於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壹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壹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壹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壹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壹童子,手捧寶劍;右有壹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贊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民,陸續而來。

卻說司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壹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衛使虎冀將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壹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壹桿大旗,上書“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山谷應聲,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軍心疑,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去。興、苞二人皆遵將令,不敢追襲,多得軍器糧草而歸。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