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明代詩人夏完淳之詩《楊柳怨和錢大揖石》,其中的”陶令“是指陶淵明,”沈郎“是指沈約這個細腰男子。
楊柳怨和錢大揖石
明夏完淳
東風初度春江曲,大堤花草參差綠。
昨宵煙雨盡傷心,今日鶯花空滿目。
有客扁舟回自傷,壹江春水半垂楊。
始知啼鳥皆牽恨,不是征人亦斷腸。
千條深鎖垂芳甸,絲絲盡拂行人面。
曉氣疑籠汴水堤,春光不散靈和殿。
獨想當年全盛時,江南芳景駐遊絲。
踏青寶馬香車疾,載酒樓船畫槳遲。
公子金鞭競相送,五街七市遊塵動。
爭看飛絮蕩春風,卻惹落花迷曉夢。
到今羅綺古揚州,不辨秦灰十二樓。
枯柳不知亡國事,乘春偏發大江頭。
江南江北愁如帶,畫船簫鼓知何在。
鳷鵲渡頭微雨來,琵琶馬上蒼煙外。
斜陽深處草鱗鱗,作客孤帆送遠人。
折盡南枝留去馬,迥看北雁滿離津。
當日艷陽今在否,獨酌春塘壹杯酒。
關情鶯囀章臺路,離恨烏啼白門柳。
偏逐清風上下狂,銜來春燕滿空梁。
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
大道如掌春陽靜,臨流直掛垂鞭影。
黃鸝夜雨太液池,白馬春泥景陽井。
橫笛城頭不忍聽,那堪柳色更青青。
可憐徘徘傷情路,最是勞勞贈別亭。
昨夜春江凈如洗,幾片楊花落揚子。
惟有鐘山松柏枝,春陰憔悴為君死。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竟陵八友”之壹,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舊史壹般稱他是梁朝人。沈約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白天讀的書,夜間壹定要溫習。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壹手好文章,並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終於寫成壹部晉史。可惜,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沈約是詩文俱佳的大文豪,在當時文聲名動天下,身為永明體的創立者之壹,他的山水詩、離別詩和悼亡詩以“長於清怨”聞名。
”沈約瘦腰“出自《南史·沈約傳》,亦見《梁書·沈約傳》。據傳:沈約想告老辭職,於是借自已病老的事由,壹次給徐勉寫了封信,說自已年老多病,近百多天來皮帶常緊,每月估計腰肢要縮小半分。
《南史·沈約傳》:“初,約久處端揆,有誌臺司,論者鹹謂為宜,而帝終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見許。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言已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欲謝事,求歸老之秩”。
(其他瘦腰之事) 致於腰圍減帶之事,古籍中記載的亦多,就約之前之記,錄二三例於此:(壹)漢·劉向《列女傳》:“魏芒慈母,前妻之子犯令當死,母憂感帶圍減尺”。(二)《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三)梁·簡文帝《賦得當壚》詩:“欲知心恨急,翻令衣帶寬”。
將其和韓壽偷香、相如竊玉、張敞畫眉合稱古代四大風流韻事。是其引申之意,在後來的艷情小說、戲曲文中,常用作男女因情思而引起的病瘦,凡此種種用意,均隨引文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