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臨海的著名人物

臨海的著名人物

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號太初,宗沐侄,臨海城關人,人文地理學家。少年好學,喜遊歷。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確山知縣。歷任禮科給事中、廣西參議、河南提學、山東參政、右僉都禦史、南京鴻臚寺正卿,不久致仕歸裏。士性壹生,遊跡幾遍全國,凡所到之處,對壹巖、壹洞、壹草,壹木之微,悉心考證;對地方風物,廣事搜訪,詳加記載,並成著作。

洪頤煊

洪頤煊(1765~1837),字旌賢,號筠軒,晚號倦舫老人,臨海人,洪坤煊之弟。嘉慶七年(1802)入京赴試拔貢生,官直隸州州判、廣東新興知縣。初為孫星衍門生。嘉慶六年(公元壹八o壹年)拔貢生,為孫星衍門人。星衍署山東督糧道,頤煊客其幕,為撰《孫氏書目》及《平津館讀碑記》十二卷。入貲為直隸州州判,署廣東新興縣事。阮元督兩廣,知頤煊吏才短而文學優,延之入幕。頤煊著有《筠軒詩文鈔》十二卷,《臺州劄記》十二卷,《倦舫書目》十卷,《經典集林》三十五卷,《讀書叢錄》二十四卷,《管子義證》八卷,《諸史考異》十八卷,《漢誌水道疏證》四卷,《孔子三廟記註》八卷……等,《清史·文苑》有傳。

洪震煊

洪震煊(1770~1815)字百裏,壹字杉堂,“少有雋名,補諸生,益勵學。”在詁經精舍時,阮元主修《十三經校勘記》,震煊分校《小戴禮》;阮元主纂《經籍纂詁》,震煊分纂《方言》,“人皆服其精審”。此外,他考證《夏小正》所謂之“鞠”即是“虛星”以及考證孔子適衛的時間,都“絕無差忒”。震煊性孤介,尤精《文選》學。對於學問之道,震煊認為:“讀書貴自得,何以名為。”故凡有所撰著,必求有所創見,不欲其多,但求其精,所著有《夏小正疏義》四卷,附《音釋》壹卷,《飯飯傳奇》四卷,《石鼓文考異》壹卷以及《杉堂詩鈔》壹卷等。

洪坤煊

洪坤煊(1760~1792)字載厚,號地齋,幼年早慧,“好讀書,才氣奮迅,精訓詁之學”。乾隆五十四年(1789)朱珪視學臺州,愛其學識,命試優等,充拔貢。五十七年(1792)參加順天鄉試,中舉,偶感身體不適,自疑疲勞過度以致虛脫,誤服參、芪,遂不起,榜發十余日而卒。時人悼之以詩雲:“籍甚文名落拓身,每於疏散見天真。憐才竟負朱公叔,古貌空傳杜子春。萬卷書憑棺束骨,千金方誤藥沾唇。都門舊雨知無幾,誰送靈車而下路濱。”與蕭山王紹蘭、東陽王上層並稱“浙東三傑”。所著有《尚書補義》六卷,《詩經補註》二卷,《讀左須知》二十四卷,《群經宮室圖考》十六卷等等。

宋世犖

宋世犖(1765~1821)字卣勛,號確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舉,做過福建大田知縣和陜西扶風知縣。生平“究心經學,兼工詞翰”,與著名學者王引之、洪頤煊、戚學標等相友善。世犖中舉之後,初掌鹹安宮教習,頗受相國朱珪的賞器,引置門下為幕僚,壹時社會名流爭與交往,“在京文名籍甚”。自嘉慶十九年(1814)開始,任扶風知縣近七年,任上減徭省役,疏浚淮河,重視文教,整修城池,不妄受民間壹錢,過著“六年官舍冷於冰”的清淡生活。“握篆七年,廉聲卓著”,離任時“惟藏書萬余卷,金石鼎彜而已。”宋世犖平日除詩文之好外,精研經學,考證古義,於鄉邦文獻最為留心。經學方面著有《周禮故書疏證》、《儀禮古今文疏證》、《古經文字古義通釋》等。《周禮故書疏證》六卷,大體是對《周禮》古文的考述爬梳。“世犖皆為壹壹疏通,證明其於古人通段之義,頗有發明。”《儀禮古今文疏證》二卷,王引之稱其“勤求古義,以釋古經,觸類引伸,四通六辟,中如‘袂’當為‘秩’,‘酌’當為‘酉勻’,尤見卓識精思,非熟於諧聲段借之例不能有此。”而在史學方面,則有《臺郡識小》、《愚得筆記》及《古銅爵書屋金石文》等,都有較高的價值。於鄉邦文獻而言,宋氏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刊刻《臺州叢書》,它首開浙江刊刻地方叢書之先河。人們評價:“吾浙各郡邑之有叢書,以嘉慶時吾邑宋確山先生所刻《臺州叢書》為最早,嗣後甌、婺、杭、湖繼之。”

謝深甫

謝深甫(1139~1204年)南宋大臣。字子肅,臨海人,理宗皇後謝道清為其孫女。乾道二年進士,歷官知青田縣、大理丞、提舉常平、參知政事、右丞相,封魯國公,時有人上書乞斬朱熹以絕道學,斥為狂妄,以少傅致仕。

謝道清

謝道清(1210—1283年),南宋女政治家。臨海城東人。宰相謝深甫孫女,17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1227年(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冊封為皇後。度宗趙禥即位,尊為皇太後,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趙顯即位,尊為太皇太後。時恭宗5歲,應眾大臣屢請,隨恭宗垂簾聽政。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她懲治了賈似道,但所靠的陳宜中等卻所托非人,無力挽救南宋亡國危機。但她鎮定自若,在臨安城破之際,密命老臣江萬載攝行軍中事,保護宋室二王和部分宋庭機構撤離危城臨安,又提拔文天祥等忠臣義士,期望再造宋朝使南宋再得延三年,最後在崖山覆滅時向世人展示了華夏民族的應有節氣。

錢象祖

錢象祖(1145—1211年),字伯同,號止安,臨海人。以祖端禮恩澤補官,歷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處嚴撫諸州、江東運判侍右郎官、樞密院檢詳、左司郎中權工部侍郎、知臨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改兵部華文閣學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書。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自吏部尚書賜出身同知樞密院事。開禧元年(1205年),除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罷參知政事,為資政殿學士。俄奪官貶知信州,已而起復知紹興府,以知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三年(1207年)四月,復除參知政事。十壹月,兼樞密院事。十二月,授正奉大夫兼國用使,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嘉定元年(1208年)四月,兼太子少傅。十月,除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太子賓客。終少保成國公,卒贈少師。追封魏國公。

王士琦

王士琦(1551—1618)明代軍事家。字圭叔,號豐輿。臨海人,明朝萬歷年間人。明萬歷十壹年(1583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後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慶太守。時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謀反,王士琦單騎前往招撫,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東參政,與總兵劉延從經略邢介出兵抗倭,竭力主戰。栗林壹戰,倭寇被困10余日,求救於頭目平義智。王士琦為防兩支倭寇會合,壹面以水師伺於海,壹面親率陸軍急奪險地曳橋,斬首數百,乘勝入城。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後,出任山西右布政,巡視冀北至雲中;又任山西左布政,兼領冀北軍防。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都禦史,巡撫大同。在任期間,邊境平靖。萬歷四十六年(1618),奉調巡撫江南,未行,以積勞疾深,卒於山西。

紫陽真人

張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壹說(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臺(今浙江臨海)人,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園通禪仙紫陽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的祖師。道教奉為南五祖之壹。

灌頂

釋灌頂(561~632),號章安,亦稱慈雲灌頂,隋、唐時僧人,天臺宗五祖之壹。俗姓吳,字法雲。原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後遷臨海章安(今屬浙江)。7歲從慧拯出家,20歲受具足戒。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到天臺山修禪寺師從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去世。智顗的天臺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均由他記錄整理成書。著《涅盤玄義》、《涅盤疏經》、《天臺八教大意》、《國清百錄》、《觀心論疏》、《智者大師別傳》。弟子有智威等。灌頂承繼天臺宗法系,接掌國清、玉泉兩大叢林。隋大業十年(西元六壹四年),著《涅盤玄義》、《涅盤經疏》,歷經五年才告完成。章安晚年駐錫會稽稱心精舍,宣講《法華經》。當時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師,先前曾疏解《法華》,後聞章安之道,乃廢講散眾,投足請業,法席集壹時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頂編輯有天臺宗的宗史《國清百錄》及《智者大師別傳》,並鞏固了天臺教團的組織。

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安詳示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

朱右

朱右(1314—1376),字伯賢,臨海人。元末從陳叔夏、林景和遊,又受文法於李孝光。以薦授慶元路慈溪縣儒學教諭,調蕭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轉員外郎。

王宗沐

王宗沐(1524年——1592年),字新甫,號敬所,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廣西按察僉事,督學政。任內,修宣成書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廣東參議,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學副使。修王陽明祠,建正學、懷玉書院,於白鹿洞聚集諸生,親自答疑、講學。三十八年,任江西參政。次年,任按察使。輯成《江西大誌》。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不久,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資治通鑒》、《十八史略》、《臺州府誌》等書。隆慶元年(1567),起為山東左布政使。編纂《東省經制全書》。後升右副都禦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任內提高淮河防洪能力。萬歷三年(1575),任刑部左侍郎,奉詔巡視山西、宣大諸鎮邊防軍務,上《三鎮圖說》。九年罷官歸裏。閑居十年。

王世芳

王世芳(1669—1808),字徽德,壹字芝圃,臨海嶺根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40歲時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80歲為貢生;二十九年96歲官遂昌訓導。任滿,乾隆接見特賞六品銜。乾隆二十六年,為皇太後70壽,設“九老會”,召世芳赴會。二十七年,賜“序耆頤”匾額。三十三年,世芳百歲,賜建“升平人瑞”牌坊於嶺根村口。三十五年,授國子監司丞銜。

陳耆卿

陳耆卿(1180-1237),字壽老,號筼窗,臨海城關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寶慶二年(1226),入京應館試,授秘書省正字,轉校書郎。後歷任秘書郎、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除將作少監,終國子司業。他為官剛直耿介,敢於犯顏觸諱,因而受到史彌遠的排擠。耆卿博學能文,曾從永嘉葉適學習,葉適對他十分賞識,盡傳所學,並寫詩稱贊他:“古今文人不多得,元祐唯四建安七。性與天道亦得聞,伊洛尋源未為失。”生平著述豐富,有《論語紀蒙》十八卷、《孟子紀蒙》十四卷、《嘉定赤城誌》四十卷及詩集數十卷。《赤城誌》纂定於嘉定十六年(1223),是最早的臺州總誌,去取精當,簡而有體,文筆凝煉,被稱為名誌之壹。

陳選

陳選(1429~1486)字士賢,號克庵,臨海城關人,父陳員韜。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會試第壹,成進士,授禦史,巡按江西。陳選剛直耿介,罷黜貪官,彈劾大臣,無所畏懼。督學南畿時,在學宮中頒布禮儀規矩,常巡查學舍,親作生員教材。成化六年(1470),任河南按察副使,改提督學政,後升按察使,平大案數起,釋輕犯數百人,但對贓吏獨嚴,重在儆過。以母喪離任,士民號泣而送,為建生祠。服滿,任廣東布政使。著有《宋史道學傳》、《丹崖集》。

馮甦

馮甦(1628-1692),字再來,號蒿庵,臨海湧泉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永昌推官。歷徵江、楚雄知府,不避權貴。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查明蘇在吳三桂反清時有“協謀歸正”行動,授廣東巡撫。十七年入為刑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任內,清理積案,平反冤獄,康熙帝贊其才識過人。二十年,清兵進軍雲南,召馮蘇征詢謀略。不久,馮蘇辭官歸裏。將居所命名為“知還堂”。著作甚豐,有《滇考》、《滇行紀聞》、《撫粵日記》、《劫灰錄》、《奏議語》、《臺考》、《見聞隨筆》、《石園稿》、《知還堂稿》,並編纂《楚雄府誌》、《臺州府誌》等。

任旭

任旭,字次龍,生年不詳,卒於東晉鹹和二年(327年)。按史料記載,其為章安人。但有學者據新發現的任氏材料考證,確定為臨海湧泉人。任旭壹生“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精研墳典,居今行古,誌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在晉代高層社會中名聲很大,位列《晉書·隱逸傳》,是見於正史的第壹位臨海人。

陳骙

陳骙(1128-1203),字叔進,臨海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將作少監、守秘書少監,知秀州、寧國府、太平州等。光宗紹熙元年(1190),召為吏部侍郎,同知貢舉兼侍講。二年春(1191),詔陳時政得失,陳骙疏陳三十條,上自用人、納言,下至飲宴、頒賞,頗能切中時弊。三年三月(1192)權禮部尚書,六月同知樞密院事,四年二月(1193)參知政事。寧宗時,宗室趙汝愚為右丞相,兩人意見不協。韓侂胄以策立功擅大權,也對陳骙不滿。於是骙不久致仕。骙喜獎掖後進,能破格用人,熟悉前代掌故和當時規章法令,文詞古雅辭官後,獨居壹室,孜孜不倦地整理舊著。嘉泰三年(1203)卒,年七十六歲。

陳孚

陳孚(1259—1309)元代學者。字剛中,號勿庵,臨海縣太平鄉石唐裏(今白水洋鎮松裏)人。至元年間,上《大壹統賦》,後講學於河南上蔡書院,為山長,曾任國史院編修、禮部郎中,官至天臺路總管府治中。詩文不事雕琢,紀行詩多描摹風土人情,七言古體詩最出色,著有《觀光集》、《交州集》等。

何寬

何寬(1514~1586),字汝肅,號宜山,明柵浦(臨海城關)人。何寵弟。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授南京刑部湖廣司主事,歷浙江司員外郎,廣東司郎中。勤於職守,聽訟明慎,辦事敏捷。

王會龍

王會龍,臨海人,字君遇。生於宋光宗紹熙二年(1192),卒年不詳,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狀元。

泰不華

泰不華(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臺氏,原名達普化,元文宗賜名泰不華,先世居白野山,隨父定居臨海。十七歲,江浙鄉試第壹名。至治元年(1321),賜進士及第,授集賢殿修撰,累遷至禮部尚書。封魏國公。

秦鳴雷

秦鳴雷(1518~1593)明代狀元。字子豫,號華峰。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殿試第壹名。授翰林院修撰,參修《國史》、《會典》。二十九年,升左春坊諭德。後歷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太常卿、禮部右侍郎等職。 朱洗(1900~1962)字玉文,臨海人。實驗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 馮德培(1907-1995),臨海人,中科院生物學部主任委員,神經生理學家。曾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評議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蔣民華(1935—2011),臨海人,晶體材料學家,200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 洪孟民(1931—2012.),臨海人,植物分子遺傳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金慶煥(1934- ),臨海人,地質學家,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春園(1938— ),臨海人,原中華人民***和國水利部副部長。 秦龍(1904—1932),臨海人,原紅十三軍政治部副主任。 林炯(1900—1937),臨海城西人,原中***滿洲省委書記,後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被捕枉死獄中。 陳良(1896-1994),臨海人,歷任中華民國時期上海市市長、國防部次長、交通部部長,中將。 朱虛之(1912—2000),臨海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少將。 楊誌泛(1932—1989),臨海城關人,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備區政委、少將。 畢修勺(1902—1992),臨海人,著名翻譯家。 翁禮華(1945— ),臨海人,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現為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 屈映光(1881~1973)臨海人。字文六。法名法賢。歷任浙江民政長、山東都督、省長等要職。 王觀瀾(1906-1982)臨海人。歷任閩粵贛軍區組織、宣傳部長,《紅色中華》總編,蘇維埃臨時中央土地部副部長,土地委副主任,查田運動指委主任。建國後任中***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農業部書記,農村工作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副主任兼農業大學校長,農業部顧問組長。 張崇文(1906—1995)臨海城關人,歷任杭州學聯宣傳部部長、中***杭州中心區委書記。參加了黃橋、萊蕪、淮海等戰役。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王文慶(1882~1925)初名軍,字文卿,後改文慶。臨海東塍人。歷任浙江臨時參議會議長、省長、浙江民政長、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 周至柔(1899—1986),原名百福,臨海東塍鎮人。國民革命軍空軍壹級上將。歷任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校長、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作戰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中央執行委員、空軍總司令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