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臨縣有哪些鎮?

臨縣有哪些鎮?

截至2019年7月,臨縣共有13個鎮,分別是:柏文鎮、成莊鎮、臨泉鎮、三交鎮、團水頭鎮、林家坪鎮、歧口鎮、招賢鎮、劉家輝鎮、叢落峪鎮、曲峪鎮、土阪鎮、胡克鎮。

臨縣,位於黃河中遊山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隸屬山西省呂梁市。呂梁山東與方山相連,西與陜西省佳縣、吳堡縣隔黃河相望,北與興縣接壤,南與離石、柳林接壤。全縣面積2979平方公裏,總人口65萬,轄23個鄉鎮,是呂梁地區人口最多的縣。

10鄉為木瓜坪鄉、安業鄉、玉屏鄉、大峪鄉、車墻鄉、安家莊鄉、石白頭鄉、清涼寺鄉、雷家寨鄉、八寶鄉。

擴展數據:

臨縣建制的演變;

臨縣夏屬冀州,周屬並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

秦莊王祥二年(前248年),隸屬太原郡。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設臨水縣,屬西河郡。

王莽時期,臨水縣改為建水縣。

東漢時,改稱鄰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鄰水縣並入離石縣,仍屬西和縣。東漢末年,西河縣並入太原縣。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

魏黃二年(221),設西河郡,仍屬西河郡。

晉朝時屬離石管轄,被匈奴占領。

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

南北朝時,北周建立烏土郡、烏土郡。

隋開帝元年(581),廢郡,吳土改太和。

大業三年(607),改州為縣。臨縣屬於離石縣。

唐武德三年(620),太和縣改為臨泉縣,屬石州。

宋仍稱臨泉郡、鼎湖郡,隸屬於石州、河東道。

傅園二年(1099),調任晉寧軍。

金天會元年(1123),改稱鄰水縣,棄金寧軍,屬石州。

蒙古統壹二年(1261),改臨泉為臨泉,屬太原郡。

蒙古統壹第三年(1262),臨泉縣升為林州。

明洪武二年(1369),林州減為縣,屬太原府。臨縣縣名依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歷二十三年(1595),臨縣改為汾州府。

清朝受明朝統治,縣屬集寧路汾州府。

民國時,撤銷州,縣直接歸山西省管轄。該領土分為五個區: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

民國二十九年(1940)解放臨縣,建立* *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臨縣劃分為10區。同年5438年6月+10月,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臨縣分為臨縣和南林縣,臨縣7區,南林縣5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臨縣與南林合並,仍稱臨縣。

1949新中國成立後,屬興縣署管轄。

1952劃歸榆次社(後改為晉中社)。

1971年,建立呂梁地區,劃歸呂梁地區。

1984 4-7月,鄉(鎮)村制變更。臨縣有10個鎮,28個鄉。

2002年村並鎮,全縣有13個鎮,10個鎮。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屬呂梁市管轄。

臨縣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臨縣人民政府-自然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