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ǎng dì lóng
2 英文參考LUMBRICU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廣地龍為中藥名,出自《藥材資料匯編》。為《本草圖經》記載的地龍之處方名[1]。
4 來源鉅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 ergillum (E.Perrier)習稱“廣地龍”,而地龍的另外兩個品種威廉環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或櫛盲環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習稱“滬地龍”。(《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5 原動物形態
參環毛蚓體較大,長110~380mm,寬5~12mm。體背部灰紫色,腹面稍淡。前端較尖,後端較圓,長圓柱形。頭部退化,口位在體前端。全體由100多個體節組成。每節有壹環剛毛,剛毛圈稍白。第14~16節結構特殊,形成環帶,無剛毛。雌性生殖孔1個位於第14節腹面正中,雄性生殖也1對位於第18節腹面兩側,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 (《中華本草》)
6 產地參環毛蚓生於潮濕、疏松之泥土中,行運遲緩。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中華本草》)
7 采收與初加工《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廣地龍春季至秋季捕捉,及時剖開腹部,除去內臟和泥沙,洗凈,曬幹或低溫幹燥。
8 生藥性狀《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廣地龍呈長條狀薄片,彎曲,邊緣略卷,長15~20cm,寬1~2cm。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習稱“白頸”,較光亮。體前端稍尖,尾端鈍圓,剛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淺。雄生殖孔在第18環節腹側剛毛圈壹小孔突上,外緣有數環繞的淺皮褶,內側剮毛圈隆起,前面兩邊有橫排(壹排或二排)小乳突,每邊10~20個不等。受精囊孔2對,位於7/8至8/9環節間壹橢圓形突起上,約占節周5/11。體輕,略呈革質,不易折斷。氣腥,味微鹹。
《中華本草》:廣地龍,呈長條狀薄片,彎曲,邊緣略卷,長15~20cm,寬1~2cm。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習稱“白頸”,較光亮。體前端稍尖,尾端鈍圓,剛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側剛毛圈壹小孔突上,外緣有數圈環繞的淺皮褶,內側剛毛圈隆起,前面兩邊有橫排(壹排或二排)小乳突,每邊10~20個不等。受精囊孔3對,位於69節間壹橢圓形突起上,約占節周5/11。體輕,略呈革質,不易折斷。氣腥,味微鹹。
《中藥炮制學》:廣地龍飲片為薄片狀小段,邊緣略卷,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淺黃棕色,生殖環較光亮[2]。體輕,略呈革質,質韌不易折斷[2]。氣腥,味微鹹[2]。
9 顯微鑒別《中華本草》:廣地龍(參環毛蚓)粉末牲:淡灰色或灰黃色。①斜紋肌纖維無色,少數淡棕色,肌纖維易散離或相互紋絞結,大多彎曲或稍平直,直徑4~36(~66)μm,邊緣常不整齊,有的局部膨大,明間相間紋理不明顯。②表皮黃綠或黃棕色,細胞界限不明顯,有暗棕 *** 素顆粒,散在或聚集成條狀、網狀。③剛毛少見,常碎斷散在,淡棕色或黃棕色,中部直徑34~63μm,先端多鈍圓,表面可見縱裂紋。
10 地龍的性味歸經《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地龍味鹹,性寒。歸肝、脾、膀胱經。
《中醫大辭典》:入肝、脾、肺經[3]。
《中華本草》:歸肝、脾、膀胱經
11 地龍的功效與主治《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地龍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水腫尿少。
《中華本草》:地龍具有清勢止痙、平肝熄風、通經活絡、平喘利尿的功效。主熱病發熱狂燥、驚癇抽搐、肝陽頭痛、中風偏癱、風濕痹痛、肺熱喘咳、小便不通、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
《中醫大辭典》:地龍具有清熱,鎮痙,平喘,通絡,利尿,降壓的功效[3]。
1.治高熱煩躁,驚風抽搐,喉痹,慢性氣管炎,哮喘,百日咳,風濕痹痛,半身不遂;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高血壓病[3]。內服:煎湯,4.5~9g;研末服,每次1.5~3g,日服壹至二次[3]。
2.治流行性腮腺炎,下肢潰瘍,丹毒,濕疹,帶狀皰疹,燒燙傷,加白糖攪拌取液塗敷;骨折,酌加白糖及少許冰片同搗爛,塗敷患處[3]。
《中藥炮制學》:地龍具有熄風止痙,祛熱定驚,平喘,通絡,利尿的功能[2]。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小便不通,腫毒疔瘡及高熱驚風,肝陽頭痛,中風偏癱,痰鳴喘息,尿少水腫[2]。如治熱狂癲癇,即以本品同鹽化為水飲服(《本草拾遺》);治驚風,則用本品研爛,同朱砂末作丸服(《應驗方》);治熱結膀胱,小便不通單用本品,搗爛浸水,濾取濃汁服(《鬥門方》);治乳癰,以本品加生姜於乳缽內研如泥狀,塗敷患處(《普濟方》);治高熱驚風抽搐,常與石膏、鉤藤等同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則與石決明、黃芩等配伍;治中風偏癱,肢體麻木,又常與天麻、南星、半夏等合用,如治中風半身不遂的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治熱痹之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常與桑枝、忍冬藤、絡石藤等配伍;治肺熱喘咳,則與麻黃、杏仁等同用;治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等證,可單用或配其他利尿藥同用[2]。
酒地龍利於粉碎和解腥矯味,便於內服外用,又可增強通經活絡作用,用於偏正頭痛,寒濕痹痛,骨折腫痛[2]。如治疼痛不可忍的地龍散(《太平聖惠方》);治風頭痛的地龍散(《聖濟總錄》);治寒濕痹痛,肢體屈伸不利的小活絡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的地龍散(《證治準繩》)[2]。
12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