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朝皇帝陵墓

清朝皇帝陵墓

清朝皇帝的陵墓群有三處 : 北陵、東陵和西陵 。

1、北陵

沈陽北陵(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壹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壹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壹。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2、東陵

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

1661年(順治十八年)入關第壹帝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營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壹月)主體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營建聖德神功碑亭。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後孝誠仁皇後崩逝,開始籌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興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與此同時,埋葬康熙帝妃嬪的景陵妃園寢也隨著完工,成為清王朝在關內修建的第壹座妃園寢。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墻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是年農歷二月初三動工,年底建成。在孝莊文皇後的暫安奉殿建成後,康熙皇帝就在孝陵東側為孝惠章皇後興建陵寢,約於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準確年代待考)。這是清王朝營建的第壹座皇後陵,開創了清代為皇後單獨建陵的先例。因位於孝陵東側,又與孝陵為同壹體系,故名為“孝東陵”。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他的萬年吉地確定在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並運去了大量建築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裏“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借口而廢之,復於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辟兆域,營建泰陵。自此才有“東陵”、“西陵”之分。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東旁為祖母輩的康熙皇帝的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單獨修建了園寢,稱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陵。

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將東陵境內的勝水峪確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興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慶四年)定名“裕陵”。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園寢破土動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方城、明樓、寶城和東西配殿。

為了平衡東陵和西陵的關系,1796年(嘉慶元年)太上皇弘歷曾諭令以後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分建。

道光皇帝於1821年(道光元年)在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寶華峪陵寢建成第二年因發現地宮滲水,道光帝另在西陵境內相度陵址,隨之將已建成的東陵寶華峪陵寢及妃園寢廢掉,拆運到西陵重建,於是在東陵界內留下了壹片廢墟。

鹹豐皇帝即位以後將陵址選定在東陵界內的平安峪。1859年(鹹豐九年)破土興工。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陵工受阻。1861年(鹹豐十壹年),鹹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以後,陵工才被迫加緊進行,至1866年(同治五年)完工,命名“定陵”。隨後妃園寢也相繼告竣。修建定陵時由於戰敗賠款,國庫空虛,不得已選用了寶華峪道光帝棄陵的大量舊料,建築質量大不如前。

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後和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在定陵東側二裏許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時破土興工,1879年(光緒五年)同時完工。16年後,慈禧下令將自己的陵寢進行重修。1895年(光緒二十壹年)開工,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完工,歷時13個年頭。因為這兩座陵都位於定陵東側,且從屬定陵,故統稱為“定東陵”。慈安皇太後的陵單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皇太後的陵單稱為菩陀峪定東陵。

同治皇帝生前未選擇陵址,在其駕崩後才倉促相度,陵址確定在東陵界內的雙山峪,定陵名為“惠陵”。1875年(光緒元年)動工,1878年(光緒四年)建成。位於惠陵西側的妃園寢也在1876年—1878年(光緒二年至四年)間建成。由於國力維艱,僅過了21年,到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竟發現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於當年(1899年)開工。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被迫暫停,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才結束,歷時8年。

1928年7月,國民黨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以 “剿匪”為名策劃了壹起東陵盜案,盜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

1945年9月,偽冀東防***自治政府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情報隊隊長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穆樹軒、賈正國、趙國正、李樹卿、劉恩、劉繼新等人,明目張膽地開始盜竊陵寢。整個清東陵14座陵寢,157人的墓幾乎無壹幸免。

1952年成立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陵寢進行管理。

1961年,清東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正式開放,供中外遊人參觀遊覽。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大會上,清東陵獲得全票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壹,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余緒延至民國年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80人。 宣統皇帝溥儀於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壹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壹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