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說中的龍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壹。《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壹處頭上帶角的蛇,是壹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壹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壹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壹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壹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壹種精神,而不是壹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壹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壹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壹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龍”雖然在英文中壹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壹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壹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壹樣。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壹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三.生九子表
“龍生九子”的壹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屃(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應為趴蝮)(bāxià)
老七睚眥(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壹。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囚牛: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壹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
龍生九子之壹,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
龍生九子之壹,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狻猊(拼音:Suānní):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壹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龍生九子之壹,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負屃(拼音:Fùxì):
龍生九子之壹,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龍生九子之壹,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壹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饕餮(拼音:Tāotiè):
傳說中的壹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壹。《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麽壹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蚣蝮,應為趴蝮: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身。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只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祿: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壹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壹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