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壹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梁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采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壹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壹次重大革命。故從壹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壹,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梁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壹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麽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壹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壹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壹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壹次技術大革命。
擴展資料:
1、主要作用
即為了解決跨水或產生與發展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註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
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申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現代的橋又在城市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平地起橋(立交橋),貫通東西南北,不僅有助於緩解交通堵塞,還成為現代化城市壹道亮麗的風景。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
2、高度排名
第壹名:中國湖北巴東四渡河特大橋(高度:560米)
四渡河特大橋為單跨900米的鋼桁架加勁梁懸索橋,橋面寬24.5米,橋面采用單向坡,居世界第壹。從塔頂至谷底高差560米,被譽為世界第壹高橋,采用火箭拋繩系統進行先導索過深切峽谷,為創國內外首例,加勁梁吊裝采用跨徑為國內最大的900米纜索吊。
第二名:中國重慶黔江沿溪溝大橋(高度:280米)
沿溪溝大橋位於重慶黔江區水田鄉農橋村與正陽鎮之間,分左右兩幅,單幅全長560米,其中主橋長310米,主跨150米,橋面與谷底垂直高度為280米,比號稱“世界之最”的法國米洛大橋還高10米。
第三名:法國米洛大橋(高度:270米)
號稱“世界第壹高橋”的是米洛大橋,位於法國南部塔恩河谷上,橋面距谷底垂直高度為270米。由英國設計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在經過三年時間的施工後,於2004年12月17日竣工開通,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專程前往為其剪彩。
百度百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