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的讀音是lù。
1、筆順筆畫:丶丶壹丶壹ノフ丨丨壹壹フノフ
2、解釋意思:
1)水慢慢地下滲。《戰國策·楚策四》:漉汁灑地,白汗交流。《史記·卷壹壹七·司馬相如傳》:滋液滲漉,何生不育。
2)竭盡、乾涸。《禮記·月令》: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3)過濾、濾清。《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4)滲出;潤濕:濕漉漉(水淋淋的樣子)。
5)使幹涸,竭盡。《說文》:漉,浚也。從水,鹿聲。《論衡》:林焚池漉。
6)用網撈取。如:漉魚(捕魚)。
7)通“麓”。山腳。《管子·地員》:其林其漉,其槐其楝。
3、組詞
1)濕漉漉:潮濕的樣子。也作“濕淥淥”。盧進勇惶惑地把手插進那濕漉漉的衣服。——《七根火柴》
2)漉網:造紙時濾去紙漿裏水分的網。
3)連漉:漢語詞匯,意思為淚貌。
4)獨漉:亦作“獨祿”。古樂府中晉和南朝齊拂舞歌辭名。
5)漉酒:是指對新釀的酒進行過濾除去雜質。
4、典籍出處和古籍解釋
1)說文解字清代陳昌治刻本:卷十壹水部漉;浚也。從水鹿聲。淥,漉或從錄。盧谷切
2)說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浚也。月令。仲春。毋竭川澤。毋漉陂池。註。順陽養物也。從水。鹿聲。盧谷切。三部。壹曰水下皃也。鉉本無。今依鍇本。封禪文。滋液滲漉。後世言漉酒,是此義。
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谷切,音祿。《說文》浚也。壹曰滲也。《戰國策》漉汁灑地。又《釋文》竭也。《禮·月令》仲春毋漉陂池。又水名。《水經》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註》水出安成鄕翁陵山。《集韻》與淥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