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萬人空巷是什麽意思啊

萬人空巷是什麽意思啊

萬人空巷

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典故: 空巷:街道裏弄裏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出處: 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

例子: 此時路旁看的,幾於~,大馬路雖寬,卻也幾乎有人滿之患。(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八回)

反例:這部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呆著守著熒屏,路上顯得靜悄悄的。 (錯在望文生義,不明白“空”的意思)

用法: 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歡迎等

“萬人空巷”的古今義及其規範

汪少華

提要:“萬人空巷”的“巷”,辭書釋作“街巷”是錯誤的,應釋為“住宅”。成語“萬人空巷”保留了“住宅”古義,這壹古義不被辭書所揭示反而壹直誤解為今義。這歧中有歧是造成“萬人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源。既然“萬人空巷”意謂萬人空宅,而現代傳媒往往視“巷”為街巷,那麽不妨“鵲巢鳩占”,對於形容大街小巷空寂無人、家家滿滿當當的用法予以認可,鼓勵使用;而對於形容傾巢而出、家家空空蕩蕩的用法,不再用“萬人空巷”而壹律改作“萬人空宅”。

劉潔修先生(1985)指出:“由於漢語成語的歷史性很強,勢必在壹部分成語中遺留下古字義,如果不能正確闡發,就有可能妨礙對整個成語的理解,甚至導致曲解。另壹方面,整個成語可能同時並存古今義,其間的差別須要分辨清楚,否則也有可能把今義硬套在古義的例證之上。”成語“萬人空巷”,恰好屬於既有曲解又並存古今義的情況。

對於“萬人空巷”,《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釋作“指眾多的人都出來了,致使小巷都空了”,《漢語成語考釋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奔向壹個地方,以致街道空蕩蕩的”,《辭海》釋作“很多人聚集在壹起,致使街巷都空了”,都把“巷”釋作“街巷”或“街道”。其實這是誤解。

首先,從情理上說,“巷”不應是“街巷”。“萬人空巷”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既是傾巢而出,從表達效果上考慮,說家家戶戶都空了豈不直截了當,說街道上空了豈不迂遠間接?“萬人”極言其多,街道上人多畢竟不如家家戶戶人多。例如——

1、波蘭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給了我們以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現在還能夠清楚地回憶起在波蘭各地多次看到的動人場面。盡管下著大雪,人們萬人空巷地出來歡迎我們。他們從四面八方圍攏上來,爭著向我們獻花,同我們握手。(周恩來《關於訪問亞洲和歐洲十壹國的報告》,《人民日報》1957年3月6日第2版)

這是“萬人空巷”規範用例,但它與上述權威辭典的釋義是矛盾與違背的:由於此時“下著大雪”,大街小巷人數必定不多,本來就幾近空空蕩蕩,若再以“街道空蕩蕩”、“街巷都空了”來形容波蘭人民冒著大雪歡迎的動人場面,顯然不合適,可見這“巷”不是“街巷”。“萬人空巷”成語的最早例證,壹般都引北宋蘇軾《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五首》之四:“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與蘇軾同時代的梅堯臣有《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宴》:“是時輒預車馬來,傾市競觀民業拋。”稍後南宋陸遊《嶽池農家》:“壹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其中“傾市”“空村”亦是形容傾巢而出之盛況,相形之下,“萬人空巷(街巷)”何如“萬人空宅”?再者,形容“很多人聚集在壹起”,可以說“填街滿巷”、“填街塞巷”、“填塞街巷”、“塞巷”,也可以說“萬人空巷”——

2、貴人之出也,萬民並觀,填街滿巷,爭進在前。(東漢王充《論衡·解除篇》)

3、太學生陳東與書生千余人,是日詣闋上書,明余及師道之無罪,不當罷。軍民聞之,不期而集者數千萬人,填塞馳道、街巷,呼聲震地。(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二)

4、驅之市,日中而戮之,觀者塞巷壓層。(明蘇佑《雲中事記》)

5、街上人聽見,壹齊跑進來看,遞傳出去,弄得看的人填街塞巷。(明淩蒙初《拍案驚奇》卷十四)

6、此時路旁看的,幾於萬人空巷,大馬路雖寬,卻也幾乎有人滿之患。(晚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八回)

7、田興恕美秀而文,壹時有玉人之目……年十八即握兵符,所至之處,萬人空巷,環繞而視之。(晚清李伯元《南亭筆記》)

如果“空”的是此“巷”,“填”“塞”“滿”的亦是此“巷”,豈非咄咄怪事?同是形容萬人爭睹,將第7例“萬人空巷”與第2例“萬民並觀,填街滿巷”互易,各不違原意,“萬人空巷”未必不同於“萬民填街滿巷”,可見此“巷”必非彼“巷”,不可混為壹談。

其次,從語源上看,“巷”當釋為住宅。“萬人空巷”的語源可上溯到《詩經》。《鄭風·叔於田》:“叔於田,巷無居人。”鄭玄箋:“叔往田,國人註心於叔,似如無人處。”孔穎達疏:“言叔之往田獵也,裏巷之內全似無復居人。”說“巷無居人”,則巷為人所居處可知。盡管孔穎達釋“巷”為“裏內之途道”,但此處以“裏巷”對應“巷”,不無啟發。《南史·羊欣傳》:“屏居裏巷十余年。”《後漢書·延篤傳》:“篤以病免歸,教授家巷。”《宋書·顏延之傳》:“延之少孤貧,居負郭,室巷甚陋。”《梁書·鄭紹叔傳》:“高祖將臨其殯,紹叔宅巷狹陋,不容輿駕,乃止。”裏巷、家巷、室巷、宅巷,均是連文同義。《禮記·祭義》鄭玄註:“巷猶閭也。”《莊子·列禦寇》:“處窮閭阨巷。”閭、巷對文同義。《韓詩外傳》卷五:“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矣。” 室、巷對文同義。《禮記·曲禮上》:“鄰有喪,舂不相;裏有殯,不巷歌。”裏、巷變文同義。《廣雅·釋詁二》:“閭,居也。”《說文解字》:“裏,居也。”則“巷”亦居也。王引之(1827)對“巷”的這種易被混淆、忽略的意義揭示得尤為明辨——

古謂裏中道為巷,亦謂所居之宅為巷,故《廣雅》曰:“衖,凥也。”凥今通作居。衖、巷古字通。《後漢書·延篤傳》:“篤以病免歸,教授家巷。”家巷謂所居之宅也。漢司隸校尉魯峻碑:“休神家衖。”《論語·雍也篇》:“在陋巷。”陋巷謂隘狹之居,《說文》:“陋,阸陜也。”今作隘狹。即《儒行》所雲“壹畝之宮,環堵之室”也,故曰“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而《孟子·離婁篇》亦言“顏子居於陋巷”也。曹植《諫取諸國士息表》曰:“蓬戶茅牖,原憲之室也;陋巷簞瓢,顏子之居也。”應璩《與尚書諸郎書》曰:“陋巷之居,無高密之宇;壁立之室,無旬朔之資。”則陋巷為隘狹之居明矣。《莊子·列禦寇篇》:“處窮閭阸巷。”閭亦居也,《廣雅》:“閭,居也。”《讓王篇》曰:“顏闔守陋閭。”故窮閭或曰窮巷。《秦策》曰:“窮巷堀門、桑戶棬樞之士。”《楚策》曰:“堀穴窮巷。”《韓詩外傳》曰:“窮巷白屋。”’《史記·陳丞相世家》曰:“家乃負郭窮巷,以獘席為門。”則巷為所居之宅又明矣。今之說《論語》者以陋巷為街巷之巷,非也。

王說極是。《論語》說“在陋巷”,《孟子》作“居於陋巷”,可見“巷”為顏子所居之處。明趙釴《鷃林子·引》:“李文靖所居陋巷,廳事無重門,頹垣敗壁,不以屑意,堂前藥闌壞,夫人戒守舍者勿葺以試公,公經月終不言。”既說“所居”,則“陋巷”與《論語》《孟子》同義。《鄭風·叔於田》“巷無居人”之“巷”,亦指所居之宅。“叔於田,巷無居人。……叔適野,巷無服馬。”***叔段前往郊野打獵,住宅內不再有人有馬——都追隨他前去爭睹圍觀。類似場景,蘇轍《次韻子瞻人日獵城西》描述為“城空巷無人,裏社轉相曉”,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形容作“傾城隨太守”、“千騎卷平岡”。“城空巷無人”即是“巷無居人”,而“傾城”無異於“空巷”。值得註意的是出自《詩經》的“巷無居人”成為典故,魏晉至唐宋詩文屢見,除了形容出獵盛況外,漸漸轉而形容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

8、西晉左思《蜀都賦》:“若夫王孫之屬、郤公之倫,從禽於外,巷無居人。”

9、《全齊文》卷六《數東昏侯罪惡令》:“晨出夜反,無復已極,驅斥泥庶,巷無居人,老細奔遑,置身無所。”

10、《舊唐書·王方慶傳》:“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其略曰:‘……奈何列騎齊驅,交橫壟畝,野有遊客,巷無居人。貽眾庶之憂,逞壹情之樂,從禽不息,實用寒心。’”

11、唐白行簡《李娃傳》:“四方之士,盡赴趨焉,巷無居人。”

12、北宋李之儀《封四百戶上柱國折公墓誌銘》:“聞公之來,扶攜出迎,不遠數千裏,至巷無居人;夜則望公所舍,焚香膜拜。”

13、南宋陸遊《十月壹日浮橋成以故事宴客淩雲》:“西山下竹十萬個,江面便可馳車轅。巷無居人亦何怪,釋耒來看空山村。”

第13例上句“巷無居人”下句“空山村”,變文同義。“巷無居人”當然意味著“巷空”,換言之就是“空巷”——

14、北宋蘇軾《東川清絲寄魯冀州戲贈》:“遙知千騎出清曉,積雪未放遊塵興。白須紅帶柳絲下,老弱空巷人相登。”

15、北宋蘇轍《記歲首鄉俗寄子瞻二首·蠶市》:“空巷無人鬥容冶,六親相見爭邀迎。”

16、南宋孫覿《梅露圖後記》:“去郡之日,州人空巷追送,涕慕悲泣數十裏,相屬不絕。”

或用作“居人空巷”,例如——

17、南宋陸遊《開歲半月湖村梅開無余偶得五詩》之壹:“居人空巷看,疑是湖中仙。”

18、南宋劉克莊《即事詩》:“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

或用作“居民空巷”,例如——

19、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

蘇軾《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五首》之四:“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萬人空巷”與“居人空巷”等,字面大同小異,例證時代相去不遠,有理由認為是同出《詩經》“巷無居人”壹源。總之,從“巷無居人”到“空巷”“居人空巷”或“萬人空巷”,其“巷”字意義用法壹脈相承,與“街巷”無關。

巷,小篆從邑從***會意,《說文解字》釋雲:“裏中道也……言在邑中所***也。”段玉裁註:“裏中之道曰巷,引伸之凡夾而長者皆曰巷。……道在邑之中,人所***由。”因為“裏中道”“在邑之中,人所***由”,所以可以擴而引申為“裏巷”,即王引之所說“所居之宅”;也正因為是“裏中道”,所以可以引申為“夾而長者”即“較窄的街道”。這兩個引申義的不同就導致了上文2—5例與6—7例此“巷”彼“巷”的差別;在現代漢語中,“巷”只指“較窄的街道”,實際上又因成語“萬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義,偏偏這壹古義不僅不被權威辭典所揭示反而壹直誤解為今義。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萬人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源。

只知道“萬人空巷”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而不知“巷”為住宅,往往並不妨礙成語的恰當使用,例如——

20、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消息傳到革命聖地延安,寶塔山沸騰了,延安城沸騰了!13日晚的延安,萬人空巷,舉市同慶。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街頭,歡慶這壹歷史性的時刻。(《申奧成功 神州同慶》,《人民日報》2001年7月15日第6版)

21、當黑勢力頭子梁勝利被押解回許昌的這壹天,市區內萬人空巷,幾十萬群眾聚集在押解車隊途經的高速公路出口處,壹些群眾買來鞭炮點燃慶賀勝利,老年秧歌隊扭上街頭,表達掃除黑惡、雲開霧散的喜悅之情。(《重拳利劍 打黑除惡》,《大地》2001年第9期)

22、在水面上燃放煙花,曾是壹年壹度的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節的壹個傳統節目,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焰火代表隊組織施放,每年的花樣都不壹樣,可以說年年此時都引得斯市萬人空巷,數十萬人或步行或乘車前往市中心壹飽眼福。(《瑞典市長盛起湖水就喝》,《人民日報》2001年3月22日第7版)

但是,在許多場合,“巷”是被視作街巷的,例如——

23、壹部如《三國演義》、《英雄無悔》這樣的產生轟動性社會效應的電視劇,壹臺如《春節文藝晚會》、《光明贊》這樣的造成萬人空巷的電視綜藝節目,其觀眾的擁有量當以數億計。(《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電視文藝》,《人民日報》1997年4月3日第11版)

24、這部22集電視連續劇在上海東方電視臺播出後,觀眾反響十分熱烈,收視率最高時曾達到46.72%,創下了上海地區電視劇收視率的歷史最高峰。每天晚上,上海街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圍在電視機前陪著主人公鼻涕壹把淚壹把,各大媒介紛紛開辟專欄,組織座談,壹時,這個電視劇中虛構家庭的起伏跌宕成為滬上百姓街談巷議的壹件社會性事件。(《家長裏短惹出商家戰火〈兒女情長〉播映權引發爭購戰》,《人民日報》1997年4月6日第4版)

25、《大宅門》的播放真可以稱得上是萬人空巷,不僅火爆老北京,就連在上海,也打破了央視壹套近幾年來的收視紀錄。(《〈大宅門〉鐵定拍續集》,《江南時報》2001年5月26日第8版)

26、我不敢說這部劇將來播放時會萬人空巷,可絕對會得到認可的。(《張國立身兼三職苦熬百日》,《江南時報》2001年5月20日第8版)

用的都是同壹個成語,A類用法(第20—22例)表明家家空空蕩蕩,B類用法(第23—26例)顯示家家滿滿當當,可見“萬人空巷”這壹成語的用法確有規範的必要。我曾於1995、1997年先後發表《釋“萬人空巷”的“巷”》、《話說“萬人空巷”》,旨在訂正辭書的訛誤,試圖從根本上為“萬人空巷”正名;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近編撰的辭書也意識到訛誤或吸收研究成果而作了訂正,如2000年版《應用漢語詞典》釋為:“成千上萬的人擁向某處(參加盛典或觀看熱鬧兒),使裏巷空闊冷落。”2001年修訂版《新華詞典》釋為:“人們都從家裏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然而壹兩部辭書、壹兩篇文章遠遠不能促使人們形成***識,並且這種努力似乎是徒勞的。《辭海》對“萬人空巷”的解釋是“很多人聚集在壹起,致使街巷都空了”,照此解釋,B類用法如“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致使萬人空巷”就是合適的;而《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卻提示:“不能理解為‘大街上沒有人’”。治絲愈棼,混亂依舊,當然是由於以往權威辭典釋義的不正確所導致的標準混亂。同時,新出辭典正確釋義卻也形成客觀標準的不壹致,壹般讀者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在於現代人的文化素質和知識結構。對此,楊曾憲先生(2001)撰《“萬人空巷”“坑”萬人》作了揭示——

翻閱舊報,從壹家晚報報屁股上發現壹條頗覺新鮮的消息。據稱,今年(1997年——引者註)高考語文題中有這樣壹道判斷題:“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是萬人空巷,人們在家裏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相當多的考生幾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斷,結果統統為此丟了3分。寶貴的3分,對某些考生來說,這不啻於中國隊在世界杯外圍賽中丟給卡塔爾的3分!不禁令人喟嘆:這“萬人空巷”真是“坑”了萬人!但這能怨誰呢?

主考官當然不會錯。“萬人空巷”語出宋代大詩人蘇軾《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說的是為了看錢塘大潮,當時的杭州城內各個裏巷內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況,即“傾城而出”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裏也明確解釋為:“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把這樣壹個形容詞理解為人人都在家裏呆著,南轅北轍,該扣分。但這能怨莘莘學子嗎?

就在本次高考後,筆者又壹次地在報上見到幾乎同樣的造句,用來形容人們看電視足球轉播的情景。無怪有人推測,主考官之所以出那樣壹個造句,矛頭所向,就是大眾傳媒的“誤導”。

這個造句,如果沒有提示,我也將照錯不誤。而自己畢竟也是具有高級職稱的文科研究人員,這豈不丟煞人也。……但誰知,剛剛順過勁來的我,拿著這道題戲問幾位著名文科教授、研究員時,卻又“大跌眼鏡”了——他們很直覺地判斷,不對,然後認真地推敲:不準確吧?街上總需要有警察有公交車吧?現代城市怎麽會萬人空巷呢?待我告之答案、大家翻過字典後,這次是該教授們喟然了……。這使我又“扶正”自己的眼鏡,調整思路,對“萬人空巷”對錯產生了疑問,並聯想開來。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鮮活載體,社會發展了,語言自然應變化。恪守“萬人空巷”原義,在城市規模成倍增大、高樓林立的今天,無論虛指還是實指,都預示著它將死亡在辭典裏。何況,即便需要時我們還有壹個“傾城而出”的成語呢!因此,今天當記者們望文生義地用它來誇張地形容“萬人入室”,應當說是對舊成語壹種創造性的活用,值得肯定才是;雖然,眼下它並不規範。但規範也是為了語言交流,在語言交流中,只要能指所指,人人***識,便是正確。這個“萬人空巷”造句,既然從教授到傳媒到莘莘學子皆能理解它的意義,為何壹定要讓它非錯不可呢?漢語史中約定俗成將錯就錯的先例多的是,像前文所用的“每況愈下”便是。

我對1997年1月1日至2001年10月1日《人民日報》作檢索,34例“萬人空巷”中B類用法有2例;對2001年1月1日至2001年10月1日《人民日報》報系作檢索,34例“萬人空巷”中B類用法有9例;借助“雅虎”作調查,“萬人空巷”B類用法則有愈演愈烈之勢——

27、在《美麗人生》電視劇播出時間,日本萬人空巷,大家都趕回家觀看此劇,連日常的社交活動都暫告停頓。人們不但為劇中淒美的愛情所感動,更為天皇級藝員木村拓哉和常盤貴子的演技所折服。

28、到了晚上黃金時間,幾乎萬人空巷,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地位高低貴賤, 難以數計的人們都坐在家中收看《還珠格格》,議論《還珠格格》。

29、每個看過法國世界杯的球迷都不會忘記,伊美之戰中埃斯蒂利首開紀錄時的情景,當時伊朗國內萬人空巷,所有人都守在電視機前,用伊朗人的話來講,“我們正在進行壹場特殊的戰爭”。

30、與此同時,在邊城哈爾濱,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所屬的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家屬區也是萬人空巷,大家都守在電視機旁。當看到25架直九直升機呼嘯飛過天安門廣場時,每壹個哈飛人都感慨萬千。

31、足球是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之壹,有重要足球節目時,許多城市幾乎是萬人空巷,人人都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電視轉播。

32、碰到這種世界性的爭奪,焉有不看之理?於是,奧運會期間,萬人空巷,婦孺老少各自守在電視機前,不分白晝。

33、記得還在學生時代,壹到那動人心魄的主題曲壹響起,頓時就萬人空巷了。幾乎所有的人全都聚集在電視機邊,隨著那跌宕起伏的劇情如癡如醉。

34、這次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全國電視臺從早到晚直播實況;全國各地萬人空巷,人人盯著電視畫面,傾聽大會辯論。

35、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征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壹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

形容電視吸引力之大,個個都回到家裏或屋裏看電視;除夕之夜,闔家團聚,人人都在家中守歲,這兩種情況下,大街小巷空闃無人,用“萬人空巷”來形容,恐怕最為貼切。正如楊曾憲先生所說,“今天當記者們望文生義地用它來誇張地形容‘萬人入室’,應當說是對舊成語壹種創造性的活用,值得肯定才是”;“這個‘萬人空巷’造句,既然從教授到傳媒到莘莘學子皆能理解它的意義,為何壹定要讓它非錯不可呢?”的確,“萬人空巷”這壹成語的用法不能不予以規範。但我認為,這規範並不是要繼續堅持排斥B類用法,恰恰相反,既然“萬人空巷”意謂萬人空宅,而現代讀者往往視“巷”為街巷,那麽不妨“鵲巢鳩占”,認可“萬人空巷”B類用法的合理地位,凡是A類用法的“萬人空巷”壹律改作“萬人空宅”,這麽壹來豈不清清楚楚了麽?

如此處理是有比較充足的理由的。成語在流傳過程中往往因有意的變通或無意的誤解,造成壹些字面或意義的變化,這種變化叫成語俗化,例如:愛莫能助、出爾反爾、文質彬彬、痛心疾首。俗化了的成語,有的通俗易懂,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有的則擴大了其表意作用,豐富了語匯。因而我們大可不必否定B類用法“萬人空巷”的合理地位。另壹方面,由於目前語言應用中“萬人空巷”古(住宅)今(街巷)義並存,因而不能不加以區別。朱熹對於成語“差強人意“的處理辦法,值得借鑒。“差強人意”語出《東觀漢紀·八·吳漢傳》:“吳公差強人意,隱若壹敵國矣。”“差”是甚、頗之意,“強”是起、振奮之意。宋人還這樣用,如劉克莊詩:“飽閱交情悲世道,差強人意賴君詩。”但朱熹在使用時改變了詞義:“奉常差強人意,但覺亦欠子細商量,甚恨前此匆匆不能甚款也。”(《答呂子約十壹月二十七日》)“差”是稍微、大致之意。朱熹又以“甚強人意”“殊強人意”等替代古義的“差強人意”,使兩者有所分工,如《與李誠父書》:“胡公論事皆合公論,甚強人意。”《訓門人二》:“二公獨徑還,鄉試殊強人意。”朱熹的做法給我們的啟發是,可以也應當將壹身二任的“萬人空巷”改為“萬人空宅”與“萬人空巷”,使兩者有所分工。

綜上所述,成語“萬人空巷”使用規範應是——對於形容大街小巷空闃無人、家家滿滿當當的B類用法予以認可,鼓勵使用;對於形容傾巢而出、家家空空蕩蕩的A類用法,不再用“萬人空巷”而壹律改作“萬人空宅”。如此規範,理由概括有五:(壹)權威辭典釋義的不正確導致並且繼續造成標準混亂;(二)語言文字工作者、傳媒從業人員普遍不了解“萬人空巷”的“巷”為住宅,而壹般民眾“巷即街巷”的潛意識更是根深蒂固;(三)大眾傳媒(包括黨報、權威報刊)“萬人空巷”B類用法不僅無法消除,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四)形容電視吸引力之大以及除夕夜闔家團聚、大街小巷空闃無人,用“萬人空巷”非常貼切,生命力強;而“萬人空宅”既能恰切表達“萬人空巷”本義,又消除了歧義;(五)成語俗化是合理的,可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還能擴大表意作用,豐富語匯;且前人詞語分工做法可資借鑒。

參考文獻:

王引之 1827 《經義述聞》卷3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道光七年本

汪少華 1995 《釋“萬人空巷”的“巷”》,《古漢語研究》第4期

汪少華 1997 《話說“萬人空巷”》,《咬文嚼字》第10輯

劉潔修 1985 《成語》104、88—8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曾憲 2001 《“萬人空巷”“坑”萬人》,楊支柱編《先有雞,先有蛋?——透視中國教育》,中國民航出版社

郭美宗 1996 《淺談成語俗化》,《文史知識》第2期

作者簡介

汪少華,1961年生,杭州師範學院教授,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理事,華東師範大學訓詁學方向博士生,主要從事訓詁和古籍整理研究。

(《漢語學報》第4期/2001年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