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 yáng shēn
2 英文參考Aralia quinquefolia [朗道漢英字典]
Panax quinquefolium [朗道漢英字典]
American ginseng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anax quinquefolium 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Panacis Quinquefoli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merican ginse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西洋參
西洋參為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m L. 的幹燥根[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Radix Panacis Quinquefol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american ginseng(《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西洋參的別名洋參、西參、花旗參[1]。
7 來源及產地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quinquefolium L.的根[1]。主產美國、加拿大及法國[1]。原產於北美;我國亦有栽培。
8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莖圓柱形,高約25cm。掌狀5 出復葉,通常3~4枚,輪生於莖端,小葉片廣卵形至倒卵形,長4~9cm,寬2.5~5cm,先端突尖。傘形花序;總花梗由莖端葉柄中央抽出,較葉柄梢長或近於等長;萼片綠色,鐘形,先端5齒裂;花瓣5,綠白色。漿果扁圓形,成對狀,熟時鮮紅色。花期7月,果熟期9月。
西洋參根肉質,紡錘形。莖圓柱形,表面具縱條紋或略具角棱。掌狀復葉,邊緣具不規則粗鋸齒。傘形花序,小花多數,綠白色,矩圓形,漿果,扁圓形,鮮紅色。花期57月,果期69月。
9 西洋參種子繁殖8月至9月為種子成熟期,分批采收紅色果實,搓去果肉,洗凈,將種子與砂按1∶3的比例混勻放入箱內,保持濕潤,埋於地下,每兩周檢查壹次,並上下播動,以調劑水分,待種子裂口後即可播種。秋播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畦面平整後播種,點播行株距約8×3cm,每公頃用砂藏的種子約112kg,播種後畦面覆蓋麥稭或稻草約810cm,保持土壤濕潤。幼苗出土前搭棚遮光,搭高棚的棚高兩三米。矮棚方法和規格與人參相似。幼苗出土後掛側簾,以防陽光輻射。大面積栽參,參棚的面積最好不超過1.3ha。每年拔草23次,適時澆水,雨季防止積水。在土壤肥力較差的地區,每年應追施23次較稀的腐熟餅肥水或復合化肥。
西洋參喜溫暖濕潤環境,需搭棚遮光,透光度2025%,適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活的砂質壤土及腐殖質壤土。前作物以玉米、小麥、高粱和谷子等為好。
10 西洋參病蟲害病蟲害有黑斑病、疫病、立枯病、銹腐病、菌核病、根腐病;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
11 采制選取生長3~6年的根,於秋季挖來,除去分技及須尾,曬幹;也有撞去外皮,硫磺熏之,曬幹。
12 性狀主根呈圓柱形或長紡錘形,長2~6cm,直徑0.5~1.1cm,無蘆頭、支根與須根,未去皮者表面淡棕黃色或類白色,去皮者色白,有密集的細橫紋,頂端紋更密集而呈環狀;折斷面平坦,淡黃白色,有暗色形成層環,並散有多數紅棕色樹脂管。質輕。氣微香,微甜苦。
13 性味甘、微苦,涼[1]。
味甘、苦,性寒。
14 功能主治功在補肺陰,降虛火,養胃生津[1]。主治肺虛久咳,咯血;熱病傷陰,咽幹口渴[1]。
具有養陰、清火、生津等功能。主治陰虛發熱、咳嗽咳血、虛火牙痛和口渴少津等癥。
15 西洋參的用法用量煎服:2.4~6g[1]。
16 使用註意忌鐵器及火炒[1]。
17 化學成分本品含多種人參皂苷(皂苷水解後產物主要是人參二醇、並有人參三醇及齊墩果酸)[1]。還含西洋參苷(Quinquenoside) R1、絞股藍苷(Gypenoside)Ⅺ、ⅩⅦ假人參皂苷F11以及揮發油、樹脂等[1]。油中含β金合歡烯、辛醇等[1]。還含人參炔三醇、鐮葉芹醇、雙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膽堿、齊墩果酸、胡蘿蔔苷等[1]。
西洋參根含多種皂甙,總皂甙含量7%左右,尚含少量的揮發油、單糖、雙糖和多種氨基酸等。
含人參皂甙Ro、Rb1、Rb2、Rc、Rd、Re、Rg1以及假人參皂甙F1(pseudoginsenosideF11),尚含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8種氨基酸。
18 藥理作用西洋參及其皂苷可抗驚厥、抗心律失常、抗疲勞、耐缺氧、促進免疫功能等[1]。動物試驗對大腦有鎮靜作用,對延腦的呼吸中樞則有中度的興奮作用[1]。人參皂苷可增強心肌耐缺氧能力,保護心血管系統[1]。人參皂苷有促性腺激素,促進動物生長的作用[1]。
19 西洋參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西洋參
Xiyangshen
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
19.2 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 folium L.的幹燥根。均系栽培品,秋季采挖,洗凈,曬幹或低溫幹燥。
19.3 性狀本品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2cm,直徑0.8~2cm。表面淺黃褐色或黃白色,可見橫向環紋和線形皮孔狀突起,並有細密淺縱皺紋和須根痕。主根中下部有壹至數條側根,多已折斷。有的上端有根莖(蘆頭),環節明顯,莖痕(蘆碗)圓形或半圓形,具不定根(芋)或已折斷。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平坦,淺黃白色,略顯粉性,皮部可見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形成層環紋棕黃色,木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徽而特異,味微苦、甘。
19.4 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5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水20ml使溶解,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合並正丁醇提取液,用水洗滌2次,每次10ml,分取正丁醇液,蒸幹,殘渣加甲醇4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西洋參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擬人參皂苷F11對照品、人參皂苷Rb1對照品、人參皂苷Re對照品、人參皂苷Rg1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六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時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19.5 檢查水分不得過13.0%(附錄ⅨH第壹法)。
19.5.1 總灰分不得過5. 0%(附錄ⅨK)。
19.5.2 人參取人參對照藥材lg,照[鑒別]項下對照藥材溶液制備的方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熙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鑒別]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和上述對照藥材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5~10℃放置12小時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不得顯與對照藥材完全相壹致的斑點。
19.5.3 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照鉛、鎘、砷、汞、銅測定法(附錄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鉛不得過百萬分之五;鎘不得過千萬分之三;砷不得過百萬分之二;汞不得過千萬分之二;銅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
19.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X A)測定,用70%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0%。
19.7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為流動相A,以0.1%磷酸溶液為流動相B,按下表中的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203nm;柱溫40℃。理論板數按人參皂苷Rb]峰計算應不低於5000。
時間(分鐘) 流動相A(%) 流動相B(%) 0~25 19→20 81→80 25~60 20→40 80→60 60~90 40→55 60→45 90~100 55→60 45→4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人參皂苷Rg1對照品、人參皂苷Re對照品、人參皂苷Rb1對照品適星,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人參皂苷Rg10.1mg、人參皂昔Re0.4mg、人參皂苷Rbl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l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飽和的正丁醇5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加熱回流提取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水飽和正丁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置蒸發皿中,蒸幹,殘渣加50%甲醇適量使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人參皂苷Rgl(C42H72014)、人參皂苷Re(C48H82O8)和人參皂苷Rbl(C54H92023)的總量不得少於2.0%。
19.8 西洋參飲片 19.8.1 炮制去蘆,潤透,切薄片,幹燥或用時搗碎。
本品呈長圓形或類圓形薄片。外表皮淺黃褐色。切面淡黃白至黃白色,形成層環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近形成層環處較多而明顯,木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微而特異,味微苦、甘。
19.8.2 浸出物同藥材,不得少於25.0%。
19.8.3 鑒別、檢查、含量測定同藥材。
19.8.4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
19.8.5 功能與主治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氣虛陰虧,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內熱消渴,口燥咽幹。
19.8.6 用法與用量3~6g,另煎兌服。
19.8.7 註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19.8.8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密閉,防蛀。
19.9 出處《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