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是王朔用過的,他的精彩文章可以在《收獲》中找到。我今天用這個題目,不是為了和碩叔打架,而是因為我之前寫了《我看毛澤東》。我準備把這樣的話寫成壹個系列,意思是我被名人和偉人出名了(我不想忘記我的大名,但是我的外號也是奢侈品,是個小名...).
今天,9月25日,是魯迅誕辰125周年紀念日。據說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兩天前剛剛去世,享年127。所以,如果魯迅今天還活著,那就不是記錄了。其實魯迅壹直活著。至少,在我心裏,魯迅沒有死,永遠不會死。
悼念魯迅的詩詞雜文價值不菲,但言簡意賅,還是要推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今天65438+10月19是魯迅先生逝世70周年。那壹天,我還有話要說。
陳丹青在壹次演講中說魯迅“好看又好玩”,自然有標新立異的成分在裏面。但是,也道出了壹些被別人忽略的事實。魯迅確實有點矮。易中天教授比魯迅高半頭。魯迅的字(隸書)胡子自然是魯迅的註冊商標。其實更讓人過目不忘的是他的眼神:深邃、憤怒、悲憫、善良,富如百寶箱。如果加上“好文章”,魯迅顯然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三好學生”。
“好玩”其實包含“好文章”,但也有性格因素。我喜歡魯迅,自然喜歡他的人格,但更喜歡他的文章。畢竟作家是靠文字說話的。就算性格有些缺陷,只要文章好,還是可以成為好作家的,但不能成為大作家,比如周作人。
魯迅的文章好,大家都知道。看來我不需要在這裏說唱了。但是,壹個人心目中的善的標準是不壹樣的,體驗是有差異的。本來就不是壹個“好”字。為了說明魯迅文章的好處,我們不得不拉幾個作家來“墊背”。郭沫若的文章熱情,但不節制;茅盾的文章客觀細膩,但不夠熱情。巴金的文章平易近人,但不夠精煉;老舍的文章幽默通俗,但不夠深刻。沈從文的文章樸實自然,但不夠豐富;錢鐘書的文章幽默自由,但不夠有力;張愛玲的文章靈動細膩,但不夠厚重;王小波的文章清晰如詞,但不夠洗練;王朔文章自由,但不夠文明;周作人的文章舒緩流暢,卻沒有曲折。張中行的文章說理透徹,但缺乏抒情性...
而魯迅則熱情、節制、客觀、細膩、精煉、幽默、深刻、有力、豐富、沈重、文明、曲折、抒情。郭沫若等人只能算專家,魯迅是天才。
魯迅的文章,像慢火燉的牛肉,自然沒有高壓鍋燉的牛肉熟,有嚼勁。不過也正式因為“不爛”,所以更有嚼勁,更有味道。有時候,故意留幾根骨頭,會讓妳欲罷不能,回味無窮。讀書,有時候和戀愛壹樣,最好不要壹步到位。每天進步壹點點,可能會更吸引人,更吸引人。我有壹種感覺,魯迅的文章常看常更新,每次打開都是有益的。每次挖掘都有新發現,有新收獲。他不是壹望無際的平原或草原。他更像萬裏的原始森林和深山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妳越走越深,越走越深。
魯迅研究成為壹門科學,並不是因為有些人無事可做。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說不盡的魯迅。魯迅的創作不多。但是,每壹篇文章都是原創,每壹個字都是有血有肉的。薄薄的三本小說,兩篇散文,十幾篇雜文都沒了;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古籍、外文翻譯、書信和日記。魯迅是唯壹沒有小說的小說家。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唯壹的長篇專著。再說都是兩三千字的短文(魯迅也叫雜情、隨感、雜文)。但是,理性不在聲音高,不在文采,也不在篇幅。魯迅的文章,就像他的身高壹樣,袖珍又像核能,體積小,威力大。
魯迅死後也受到了很多指責。然而,他作為文學領袖的地位從未動搖過。魯,巴老曹,也許是黃歷。即使把茅盾排除在中國異端十大作家之外,也沒人敢動魯迅壹根毫毛。曾經有人想把金庸放在第壹位。最後被魯迅的“無形的力量”逼迫,讓金庸屈居第二。從某種程度上說,魯迅對新文學的堅持,從來就不值得討論。幾萬人的葬禮,打著“國魂”的旗號,五百年前,五百年後,誰享受這樣的榮譽?
魯迅贏得了人民的熱愛,因為魯迅首先熱愛人民。魯迅雖然也有對人民深深的悲哀,但更多的是被普通人謳歌,包括沒有名字的司機,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魯迅不遺余力地打擊權貴,保護弱勢群體,體現在舊體詩裏,就是那句“俯首甘為孺子牛”,構成了魯迅愛恨分明的階級立場。
魯迅是無產階級的朋友,雖然他屬於無產階級陣營。按照瞿秋白的說法,他是資產階級的叛徒。不像現在的所謂知識分子,屁股完全坐在有錢有勢的人的板凳上。他們對倒下的礦工,討飯的流浪漢,工地上的苦力,桑拿房裏的傭人,都表現出了壹種冷酷無情的態度,這還是好的,更無情的是,他們還得說說,落井下石打人。在這裏,我還想借用魯迅的壹句話: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