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壹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
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擴展資料:
秦末、漢初,社會動蕩,人們流離失所。有壹個人叫毛亨,他壹路輾轉,流落到了河間。隱性埋名過了若許年。
有壹天漢武帝皇帝說:“那些美麗的詩歌誰還會唱啊?”於是,天下讀書人爭相傳告,皇帝要聽人唱詩了!?但可惜的是,這些美麗的詩多數都被燒掉了。
慢慢的,壹些當年將詩深深記在腦子裏的人們開始將詩謄錄下來。慢慢地,社會上又開始有詩流傳,最多的時候有四家,毛亨的傳人毛萇所傳的詩是其中壹種。
大小毛公得了獻王劉德的幫助,開館講學,天下士人接踵而至,以聽毛萇講詩為樂。當時,有個人叫董仲舒。
他是漢武帝的臣,他說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孔子他老人家壹直喜歡並極力推薦弟子們學習的詩從此登上了大雅之堂,朝廷正式命名為《詩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