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大禹之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國家,也是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壹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壹時的政權更叠,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壹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世系
夏代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壹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
1、啟——2、太康——3、仲康——4、相——
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臯(吳、臯茍)——
15、發(發惠)——16、履
夏朝
原始社會後期,在黃河下遊出現了以堯和舜相繼為首領的部落聯盟。舜死後,夏族首領禹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但到禹死後,原定的繼承人益被禹之子啟所殺(壹說益自願讓位於啟),從此由部落首領推選聯盟首領的原始社會傳統,轉變為壹姓世襲、父兄死後由子弟繼承的君主制國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王朝——夏。
根據文獻記載,夏朝約起於公元前21世紀,經400余年,至公元前16世紀滅於商。夏族主要活動於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近幾十年來在這壹帶先後發現了多處介於晚期龍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與文獻所載夏朝年代和地域符合。其中又以河南偃師市二裏頭遺址為代表的二裏頭文化壹二期,被學術界公認為夏文化遺存。
文獻所載夏的都城或國君居住過的地方有陽城(今河南登封市東南告城鎮)、斟?〔xún尋〕(今河南鞏義市舊鞏縣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陽市)、原(今河南濟源市西北)、老丘(今河南開封縣東北)、西河(今河南安陽市東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等地,大致反映了夏朝的統治範圍。1960年在今河南偃師市西南洛陽老城東約18公裏的二裏頭遺址發現大型宮殿建築遺址,考古學者或認為即斟?遺址,或認為是桀後期自斟?“遷於河南”的“河南”。
在夏族之東分布著許多夷族,東夷首領後羿、寒促等還壹度成為夏朝的統治者,到少康和其子杼在位時消滅了夷族首領,夏朝才中興。夏時存在的方國有有仍、有莘、有鬲、有緡〔mí n民〕、有虞、有扈、過、寒、商、繒〔zēng增〕、亳〔bó薄〕、葛、斟灌、三朡〔zōng宗〕、昆吾、韋、顧、塗山、防風、英、六、巢等,周圍的其他民族有萊夷、九夷、熏育、三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