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有山東鄒城饑荒王墓的詳細發掘報告?

誰有山東鄒城饑荒王墓的詳細發掘報告?

黃璐陵位於山東鄒縣東北12公裏的九龍山南麓,占地約7萬平方米。陵區規模宏大莊嚴,建築典雅豐富,主要有:禦橋、陵門、二門、賞殿、明樓。

魯王朱譚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他信奉道教,終日焚香念經,燒“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他只活到19歲。朱元璋認為他的行為很荒唐,封了“荒王”。

地宮依山而建,離地表26米。這座墓的總長度超過50米。墓室分為前後兩室,拱券磚結構,磨光方磚地面,石門金釘。出土文物大致可分為:冠服、祭祀儀式、家具、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彩雕俑***1300件。

這座數百年前的古建築群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非凡的技能和智慧,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壹筆燦爛的財富。

黃王嶺旅遊區位於孟子故裏鄒城市東北部九龍山南麓。九龍山有九座山峰,由南向北進入曲阜。其形彎彎曲曲,故名九龍山,南有沃土,遠離珠山。東邊是臥虎山,西邊是黃愚。墓地前是白馬二泉,是白馬河的源頭。整個陵區居高臨下,朝陽臨水,藏風聚氣,莊嚴肅穆,環視山川,巍峨碧色,壹派皇家氣派。

第壹,朱譚本人

據《明史》記載,“王譚,太祖第十子,生於洪武三年,兩個月封侯。十八年,成為兗州諸侯,好文好詩,餌石藥,其毒傷目,皇帝深惡痛絕。二十二年,死於饑荒。”(2)朱譚是壹位學識淵博、彬彬有禮的下士,很受朱元璋的歡迎。太祖初封為魯王時,曾派遣使臣祭祀山川。正文說:“我壹人身渡河,後設太平郡,後駐金陵。到今天已經六年了。枝葉繁茂,子孫十分之壹,已命長子為皇太子,其餘幼皆於今年四月初七封爵,十子譚建國祀於魯,為主。因為年紀太小,不能去祭祀,他想填詞侍奉上帝,但他的詞肯定是發表過的。但是,很抱歉很久沒有告訴上帝。今天我用言語告訴妳,送壹方香絲,並作祭品,申請祭品,惟神會學之。”(3)朱元璋對朱的喜愛由此可見。他不僅派使節祭祀,還親自寫了祭文。不僅如此,朱譚成為兗州諸侯後,兗州即將升為府,轄四州二十三縣。

但就是這個魯王,15歲就成了兗州迷,信了道教。他終日焚香念經,焚香求仙。結果他活到65,438+09歲就中毒了。朱元璋得知此事後,感到痛苦和憤怒,認為自己的行為十分荒唐。他自稱“荒王”,魯。

魯王石於洪武三年(1370)被封,南明七年(1653)被廢。283年,傳了10代13王,這在國家藩王史上是不多見的。

二、陵墓區的概況

魯國國王朱譚死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當時明朝正處於滅亡狀態,很多法規還沒有定制,所以朱譚死後陵墓的修建時間和費用都沒有記載。查明史,朱譚之死及其墓的修建,在明代諸侯中尚屬首例。推測朱譚死後,屍體被臨時掩埋,後又找風水,另選陵墓。據說在選擇陵墓的時候,我煞費苦心,走遍了魯範的山山水水,最終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陵區按照風水學中的“前蘇雀、後玄武、左青龍、遊白虎”四個方位建造。選址後,花了四年時間修建,然後屍體被移葬於此。

陵區分為導、陵園、陵墓三個部分。外城由內外城墻組成,南北長1200m,東西寬800m,總面積約96萬m2。其中,墓園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65438+6480平方米。陵區* * *共有三座墓葬,其中朱譚墓在中間,二公主格非陵墓在西面60多米處(現已發掘兩座,對外開放);唐家的墓在壹個不祥的位置。

第三,地面建築

陵區地面建築從牌坊開始,依次向北築慎到、立石像、築欞星門、築內外墻。在靈興門以北150米處,東西兩側分別有祭祀亭和衣冠冢。因明末清初毀於戰亂,其形制規格未考。但在淩杏門遺址外,有壹條東西走向的河溝,當地百姓仍稱之為“午門溝”,應該是外玉橋遺址;而且口口相傳,還是能指出祭祀亭和衣堂的位置。

從淩興門往北200米有白馬二泉,中間有壹座單拱石橋,是白馬河的源頭。它被稱為“帝國橋”。橋用青石鋪成,橋兩邊有石雕蓮花柱欄桿,柱頭用二十四節氣雕刻,圍欄上用雕刻的花瓶圖案裝飾。橋寬8.5米,南北長16.2米。

穿過禦橋40米,進入內城。修復前,仍有原址廢墟。南墻有三個門,稱為靈門和中門道,寬約3.6米,左右門道寬約3.2米。中門高,側門矮,兩者並排,為門洞式鬥拱建築。四周是高3.7米,寬0.7米,基厚1.4米的墻體,為冰盤檐砌體結構,墻體全部用40厘米長的青磚砌成,極為堅固。早年城墻四角有角樓,是侍衛用來保護陵墓的。布局嚴謹,各有各的模式。內城中間有隔墻,前後進院。前院比後院略大,呈後高前低。

第二門,又稱“樹恩門”,與南門建在中軸線上。是有飛檐的三門木結構,墻的外面是青磚砌成的。享受後院中間的大廳,也被稱為恩典大廳。橋臺東西寬33米,南北長20.4米。廟前有壹長10米,寬15米的平臺,四周有玉欄桿。香殿是陵墓區的主要建築。清代將其傾倒後,改建成三座關帝廟,文革中受損。1987年按原規格修復地基,現存26根柱子仍為明代遺物。從橋臺的高度和寬度,以及柱基的規模,可以推斷出當年賞殿的宏偉。

沿著墓地的三個門出來,我們到達了陵墓的第三部分。面對我們的是方城明樓,樓高13米,高7.5米。它是磚石結構,底部有線條雕刻的粗糙而有力的須彌山基座,頂部有方形平臺,東、南、西三面有護墻,北側有矮墻,東、西、北三面有石階可以通過。明樓是壹座依山而建的帶有飛檐和拱門的建築。它建在防城上,四面都有門。原明樓有中性石碑。碑身正反面刻有“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刻有楷書“呂範王墓”。字體凝重有力。環顧明樓,可以看到陵墓裏的風景。

第四,地下宮殿的格局

地宮距地表26米深,墓長50多米,墓長20.6米。分為前後兩個房間,平面呈T型,圍合面積約654.38+0.3萬平方米。挖掘前保持完好。這座巨大的陵墓是在山上鑿石,然後壘磚壘砌而成,用了約20萬立方米的土石方。據專家估計,按照目前的情況,以200名勞動力計算,需要兩三年才能建成。

墓道向南直立,外口較寬,向內逐漸變窄,呈外口高內口低的斜坡狀,寬3.9米,北距金剛墻1.5米。用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鑄成的三道擋土墻,澆鑄在墓道裏。第三堵墻又稱封門墻,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逐漸變寬,形成石墻,墻基向外伸入墓道。墻是大磚砌的,封得很牢,至今還能看到痕跡。

門墻封好後,是壹面紅鉆墻,高8.2米,寬5.35米。上部是綠色琉璃瓦砌成的門樓,墻上蓋著壹層堅硬的紅色灰泥。門樓的上、左、右、後四面都貼有磚砌擋土墻,與前面的擋土墻平齊。門樓上修建了壹條東西走向的條形防護槽,頂部覆蓋兩層石條,承受上面的夯實層,起到封土作用,防止門樓建築受損。墓門在金剛墻下部中間,高2.4米,寬2.25米。上部是壹米厚的石頭橫擔,已經開裂,洞口用磚封住。墓長20.6米。它有兩扇門,前室和後室。兩個房間之間有壹條隧道。除了門是石頭做的,其余都是磚券頂,地板是方磚鋪的。墻壁和頂部用白色灰泥覆蓋,墻壁用雙墨線裝飾。這兩扇門形狀相同。第壹道門在1.5m處縮入洞內,采用雙葉樞接。墓門為壹整塊巨石,高2.4m,寬1.3m,厚0.2m,每扇門重約1500kg。正面雕有九排胸形門釘,門刷紅漆,門釘鍍金,第壹圈鑲鐵鍍金,色澤鮮艷。門環被壹把長57厘米的鐵鎖鎖住。

地宮前室南北長8.05米,東西寬5.25米,高4米,頂部東西向。過道的票頂較短,高1.9 m,長1.95 m,後面的房間是棺材房。南北長5.45米,東西寬8.2米,比前廳更大更寬敞。前室中間有壹個大圓筒,直徑1.1米,高1.5米。缸內有壹個鐵芯燈座,即永恒燈。中國中部的陪葬品包括壹個巨大的彩繪木俑群,包括432個禮儀俑、戰車和馬匹。比例勻稱,刀法簡練,表情各異,形象生動。有手持瓜、斧、鈸、刀、槍、劍、戟的武士;有手持各種樂器的音樂人物;有公務員,也有身材魁梧的警衛,手拉手站著。背面正中有禦案,上置寶箱3個,內置木金印刷的“魯王之寶”。

後房正中有壹座南北長3.85米、東西寬3.1米、高0.5米的磚制須彌座,棺床上放著壹口紅漆金楠木棺。棺床兩側有8張桌子,其中4張是礫石桌中央。東側有兩個鍍金漆盒,內有冠、冠、袍、靴、玉桂冠、玉帶等。兩邊的桌子上,擺放著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其他隨葬品是由木頭、竹子、銅和錫制成的小型隨葬品。隨葬品的擺放體現了古代帝王“死如其生”、“孝而葬之”的思想。

朱譚墓往西60多米,有葛公主墓。地面上沒有建築的記錄。該墓比魯王墓淺,距地面約8米。墓室為磚砌,分為前室和後室,總長15.2米,寬4.3米,高4.13米。前後室兩側及後墻各有兩個龕,用於放置隨葬品。墓門高2.3米,寬1.3米,厚0.2米。為雙葉樞式,有* * *兩個石門,由天然石材支撐。從建造工藝來看,做工遠不如朱譚墓精細。

據《魯王妃記》,“格非家是個好兒子,洪武二十三年入家,封為魯王妃。壹個兒子是趙輝,繼承人是王陸。正教五年十月初九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次年四月19葬於九龍山原。”

據史料記載,葛公主死的時候,朱譚已經下葬了。因為魯王是第壹個死的,合葬制度沒有定下來,所以葬在這裏。1975年格非陵墓被當地農民耕種時,發現陵墓內所有文物均被盜。

朱譚墓共出土各類珍貴文物1300余件,是山東省建國後出土文物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太子墓。它充分顯示了明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明代皇室生活的縮影,為我們研究明代王侯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動詞 (verb的縮寫)現狀

明路王黃陵,地面建築經歷了500多個春秋,毀於清代戰爭。“1969年冬,在毛主席‘深挖、積糧、不稱霸’的號召下,當地群眾在九龍山挖掘防空洞時發現了此墓,立即上報文物部門和山東省文物工作者。在省、地、縣三級黨政領導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直接配合和當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於1970。

1985年冬,鄒城市委市政府本著“搶救第壹,保護第壹”的原則,在省文物、旅遊部門的指導下,組成專門小組,對墓葬進行了重新挖掘加固,實施了墓地區域村民搬遷,恢復了墓地地面建築。用了兩年多時間基本恢復原貌,成為1988文物旅遊景點。1992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3月,我院恢復了格非陵墓的建設,使其與朱譚墓成為壹個整體,成為人們了解歷史和娛樂的景觀。開放以來,* * *接待了各級領導和數百萬中外遊客。

不及物動詞對比分析

與王陵相比,黃璐地區的陵墓主要有以下特點:

1.魯國國王朱譚是明朝第壹個去世的王子,其陵墓的修建在王侯中是第壹位的。陵墓制度和許多儀式是朝廷制定王子陵墓制度的基礎。《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八年,秦王下葬令,禮部尚書任恒泰,言考宋制,暫停五日,遇之請賞。”定制太子喪事三天,禮部派官員負責喪事,翰林院寫奏章,整理書籍記錄,工部做碑文旗,派官員建墳,秦天監官下葬。八名國子監學生被報告到皇宮。”(4)可見,洪武二十八年秦成王駕崩時,宋朝原來的考試制度是五天為宜,後來的服制與魯王喪禮相同。三天的出席和其他儀式是根據魯王的葬禮定制的。因此,可以說魯王的喪葬器具是朝廷在制定太子禮制時所借鑒的。這是其他王玲無法比擬的。

第二,陵墓占地面積最大,地宮離地表最深。根據當地人的傳說和有關專家的實際考證,陵區內有內外城墻(外城墻遺址至今仍有琉璃瓦),外城墻周長4000米,總面積達96萬平方米,是諸侯中最大的。雖然後世的諸侯與帝王的親朋好友、皇宮所在的貧富、國家局勢的興衰都有所不同,但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規模依然健在,這說明了朱元璋對朱譚的喜愛,也證明了他強大的國力。而且地宮距離地表26米,僅次於陵墓(定陵距離地表27米),而其他太子墓距離地表只有6米左右。

第三,發掘最全,出土文物最多。

黃璐王墓出土文物1300余件,為研究王子禮制和政治經濟狀況提供了寶貴資料。首先是加冕:首先,九冠是王子在會見皇帝或有重大儀式時佩戴的。據山東省博物館王偉同誌考證,目前全國作為文物的吊墜只有兩件。另壹件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是袁世凱登基時穿的壹套古色古香的加冕服,雙壁。這頂600多年前的明初親王冕,是世界僅存的古代加冕證據,具有較高的文物和歷史價值。是為了填補歷史空白,研究古代加冕制度。

二、九縫皮囊又稱九縫冠,是魯王、賓客、王公上朝時佩戴的。是唯壹壹個向世人公開的明初太子制作的皮包,與洪武年間的太子皮包制度壹致。

第三,織成的棉緞官袍,圖案和工藝極其精美,是迄今為止全國範圍內發現的唯壹保存完好的明初太子級官袍。

其次是鑲金玉帶,扣體為雙層透明金片,中間鑲嵌壹顆大寶石,周圍鑲有紅、藍寶石、綠松石、祖母綠、珍珠、貓眼寶石,共33顆。經省博物館滕偉同誌考證,定陵出土的14件鑲嵌寶石的金腰帶飾品,規模不及此藏品;有許多珍貴的寶石和精美的裝飾品,為研究明代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和科學依據。

其他如唐的親秦《天風海濤》、元刊本、元前題標等也是稀世珍品;尤其是432個木俑的儀仗儀式,更是當時太子“披甲衛盛世”的真實寫照限於篇幅,我就不壹壹贅述了。

魯王朱譚墓出土的這些文物,很多都是孤品或珍品,為研究明代太子禮制的政治、經濟、科技提供了珍貴的物證,是我國其他太子墓所不能比擬的。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魯王朱譚是諸侯國中第壹個死的,陵墓是最早修建的,其建制和禮制為其他墓葬所用;墓地占地面積最大,地宮離地表最深;出土文物最全,價值最高;魯國諸王中賢明之君不少,繼位時間最長。因此,可以說黃璐陵被稱為明朝第壹王陵,應該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