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註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壹般趨勢,尤其要註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壹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壹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壹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壹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壹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麽統壹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壹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壹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並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盡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壹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清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壹鼓作氣的完成了統壹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軍不斷向韓、趙、魏進攻,為大舉消滅各諸侯國做準備。
從公元前二三○年開始,幾乎是壹年壹國地消火它們:
前二三○年滅韓
前二二九年攻趙
前二二八年滅趙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滅燕
前二二五年滅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滅楚
前二二二年滅代
前二二壹年滅齊
從這樣進軍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壹的氣魄和膽識。所以賈誼說他“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過秦論》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統壹中國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這樣堅決果斷地推進統壹戰爭,戰國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壹年結束,恐怕還是壹個問題。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壹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壹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壹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裏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壹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壹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麽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壹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壹就是壹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種統壹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壹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壹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壹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壹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壹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壹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壹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壹些有利於統壹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壹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沈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麽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誌》記載:有人發現壹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妳:“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麽?”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壹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壹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系。秦是以壹遊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鬥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壹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壹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壹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壹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壹個歷史人物:他既是壹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壹個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