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同州詳細資料大全

同州詳細資料大全

同州,即今渭南市大荔縣,周初,為古同國。

“二華關渭水,三城朝郃陽”是對同州區域包含的大抵概括,其中二華指華陰、華縣,關即潼關,水為白水。三城指韓城、澄城、蒲城,朝為當時的朝邑縣,余郃陽縣用全名,恰到好處。

同州府歷史上也曾稱左馮翊。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同州 今稱 :渭南市大荔縣 創立時間 :公元554年 類型 :古行政區劃地名 方言 :中原官話關中片及汾河片(秦語) 別名 :東府 歷史沿革,同州命名,文化背景, 在漫長的封建王朝歷史長河中,同州(今大荔)曾長期作為陜西東府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連線上都長安與山東諸州的交通要沖以及東西南北商貿往來、物資匯集的絕對區域性中心樞紐。 明清時作為府治,曾統轄著今渭南市的十個縣市。 據說大荔縣城門上有壹幅楹聯,上寫:“二華關渭水,三城朝郃陽”,因其工整、簡潔而又包容豐富深為世人贊譽。其中二華指華陰、華縣,關即潼關,水為白水。三城指韓城、澄城、蒲城,朝為當時的朝邑縣,余郃陽縣用全名,恰到好處。因為是府治所在,所以當時大荔城的規模、格局都領導著“時代的潮流”,寬敞通達。澄城、白水山區的農民,窮壹生的憧憬,也許只是走壹趟同州府。又稱左馮翊。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 同州也是大荔在國內外影響最久遠的名稱,在大荔縣以外的渭南壹些地方,素享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之譽,有大量的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存為證,如豐圖義倉、岱祠、大興國寺、同州聖教序等。許多人依傳統仍稱自己是“府裏人”、“同州人”。也難怪在眾多民國前文獻資料中常常看到的是同州西嶽廟、同州杜康酒、同州椽頭蒸饃、同州西瓜、同州花饃、同州帶把肘子、同州棗模糊、同州鶼鶼饃、同州司馬遷祠、同州大紅袍花椒等。 歷史沿革 同州的名稱和設定從南北朝始,中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中華民國初年,已有1300多年。 同州 周初之同國 今渭南市 大荔縣 早在商周時期,大荔為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少數民族沿洛河進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國。 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 漢武帝改為左馮翊,魏文帝黃初元年(220),改左馮翊為馮翊郡。 北魏置華州,西魏改曰同州,置武鄉郡。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馮翊郡。 唐武德元年為同州,天寶三載(公元742年)以州為郡曰馮翊郡,乾元元年(公元760年)復以郡為州。 宋為同州,定國軍節度。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直隸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府,置附郭大荔縣。耀、白水還隸,又降華州暨所屬之華陰、蒲城、潼關來隸。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潼關升廳。 民國廢府。 同州命名 同州的歷史有3000年之久,命名則始於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得名說法有三: 壹是大荔古為國(約在公元前720年左右),西魏時省去“ ”的耳旁,改為同州; “大荔”壹詞追溯於先秦時期(遠古人類產生時期至前221年)的遊牧民族—大荔戎,周平王五十壹年(前720年)建大荔戎國,族群之名派生為地名。西晉太熙元年(290年),大荔縣名始。 二是大荔城南九龍村有九龍泉(又名九龍池、鵝鴨池),史載“九穴同流,同州所繇得名也。” 三是夏禹時期,得到治理的洛河流到此處註入渭河,州也因此得名。 這三種說法是站在不同的歷史層面,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的,怎樣看都確切,都是壹個真正的同州。 文化背景 古籍史冊載同州雖命名於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但它的轄屬歷史實際從漢太初元年(前104年)到左馮翊時開始。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左馮翊為馮翊郡,隸雍州。 前秦建元六年(公元370年),省雍州入司隸。 北魏太和十壹年(公元487年),廢馮翊郡,道華州治。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武鄉郡,道同州。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馮翊郡為同州。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同州改屬陜西路。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省馮翊縣直轄同州。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為府。 1913年,廢同州府制。 經歷幾廢幾興,至此同州的名字不復存在,但同州的衣缽卻被大荔完整地承襲下來。 縱觀泱泱同州三千年歲月,這片多情的土地演繹了韓信黃河戰魏王、高歡宇文泰沙苑大戰、大慶關馬超箭傷曹操、梁晉同州之戰、蒙金角逐同州、李闖王克同州、黃河沿線抗日、朝邑“九三起義”、荔北戰役…… 壹幕幕悲壯、激烈、扣人心弦、可歌可泣的愛恨情仇。時代造英雄,英雄創歷史,於是也就留下了結草銜環、萬春打虎、子推卿避、神醫賜藥、壽昌尋母、白蛇飛刃扁擔、黃姑懲治貪腐、八仙女挖井……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不朽傳說。 廟會文化、戲曲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年節文化、民俗文化等眾多文化符號,讓妳隨時都能聞得到同州文化的黃土清香,領略這片廣漠廣遠的黃土地上源遠流長的人文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同州猶如點綴在秦東大地上的耀眼明珠,她頭枕鐵鐮山,腳蹬渭河,處於八百裏秦川最開闊地段。綿延50多公裏的鐵鐮山形似壹條沈睡的蛟龍,更似壹條長長的歷史畫卷和地域風情錄。 西起龍首泉,東至金水口,鐵鐮山上有過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有過大喜大悲的離合故事,有過魂牽夢繞的苦澀懷念,也有過人與自然的失衡,但那都是昔日的遺恨;今日的塬上結束了水比油貴的日子,阡陌縱橫,溝渠交錯,筆直的水泥大道,別具壹格的樓房,“農家樂”裏的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耍社火的龍燈、猴頂桿,震天價響的“地雷”、三眼銃,喊破子嗓的秦腔,甚至帶有些許酸味的調侃,充滿了改革開放的新氣象、新面貌、新精神、新變化。 黃河、渭河、洛河在同州交匯綻出壯麗浪花。由此天設地造沃野千頃,平坦、肥沃,沿老崖壹字擺開濕地種植、濕地養殖、濕地休閑和濕地旅遊開發,百鳥朝陽,百草叢生,好壹幅白鶴翔天,野鴨嬉水,漁歌對唱,“鞋兒船”漂流的原生態風光。渭河橫穿中國內陸獨有的沙苑地帶,所經之處棗林遮天蔽日,黃花遍地繽紛,秦川牛、同羊、鴕鳥,或哞哞吹暖,或咩咩低吟,或展翅飛舞,還有那迷人的蓮藕池、洋槐林、雜果園……沙堆底部自然湧流出潺潺清泉,澆灌和滋潤的綠色果蔬往往使人流連忘返,為美食垂涎三尺。 洛河西北東南走向渭河挺進,相傳當年大禹治水遭遇困境,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大禹依此書所教之法治水成功,挽救了萬千生靈。久遠的歷史就此壹代代傳承下來,後來在洛河流域發現了“大荔人”,魏長城,八魚清代李氏望族石墓群等遺跡,那壹樁那壹件都稱得上彌足珍貴。 同州昔日的輝煌和今日的振興,與同州人活泛的習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同州人實誠,妳來大荔做客,無論老少都擔心妳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他們恨不得把自家身上的肉割給妳吃。壹進門,香菸、清茶、笑臉迎妳上坐,壹桌子涼的——水磨絲、油炸豆腐絲、乳瓜蘸醬,熱的——睜眼辣子魷魚、帶把肘子、酸辣肚絲、蜜汁軲轆,十三花大餐樣樣齊全,烤餛飩、老鴰sa、滋卷、涼皮,壹道道小吃讓妳眼饞、嘴饞、胃更饞,非讓妳菜吃夠、酒喝高。同州人豁達,自古漢、滿、蒙、回、羌多民族聚居,生活習俗的相互滲透造就了豪邁豁達的個性。或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或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他們做人大氣,曾經遷壹家、保萬家,移民到邊遠省份受盡艱難困苦而從不計較。人人虛懷若谷,他們壹臉的虔誠,也壹臉的自豪,從不得理不饒人,心如黃河般偉岸和流長。同州人憨快,君不見同州人肩扛手拉修水庫、築鐵路、挖水渠,硬是憑著“憨”勁兒改造了大自然,同時也改造了自己。 20世紀60年代平沙造田,挖壕平地,修梯田整渠道,硬是奪得了糧、棉、油樣樣高產,湧現出了馬廷海、郟臘香、張有耀……壹大批全國勞動模範,他們同 *** 吃過飯,照過相,個個都是憨快的實幹家,個個都是致富帶路人。同州人儒雅,飽蘸黃土文化養料的他們或寫得壹手好文章,或畫得壹副好畫作,或拍得壹幅好照片,或唱得壹嗓子好秦腔,黨永庵、張蒲生、馬天寶、員安民……哪壹位不是各自領域裏的大家,哪壹位不德藝雙馨為事大雅,著文大彩。同州人敢咥大事,清東閣大學士閻敬銘直諫犯上,拒付慈禧太後修頤和園的銀兩,告老還鄉建起了豐圖義倉。張奚若在民國參政會上言辭犀利批駁孔祥熙,硬是惹火了蔣介石。改革開放初期,王繼壽勇闖生命禁區,組織民營車隊首赴西藏運輸物資,受到 *** 陜西省委的高度評價。後來大荔人的膽量越來越大,大旗壹舉嘩啦啦成百上千輛載重汽車把個渭南市、陜西省震得天搖地動,弄得新疆、青海、十堰、南京的人不知是西安大還是大荔大。腳沾黃土,身沾聖賢靈氣的同州人,設施生產讓果蔬反季節上市,心口速算讓以秒為計算單位的電子計算機甘拜下風,就連壹名殘疾人教師也成長為“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這些咥大事的同州人,要壹壹敘來,怕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同州居晉、陜要沖,黃、洛、渭三水環流,依托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灌溉條件好等優勢,同州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把坡梁梁、溝壑壑、土塬塬、旱疙瘩變成綠色寶庫,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稱著於世的“1008”(黃花菜、紅棗、西瓜、花生)壹直是暢銷品,聲名遠揚歐美各國。短短十幾年時光,黃河水抽上高原,洛河水引入平川,還綠於野,換綠於黃,“三十畝地壹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已再不是他們的追求。廣袤的原野上密布蘋果園,冬棗林,葡萄園,桃樹林,壹排排壹行行的塑膠大棚既耀眼更撩心;黃河老崖下壹畦壹畦漁池熠熠閃光,夾在其間的農家樂或是色形兼備的紅燒黃河鯉魚,或是清香撲鼻的黃河鯰魚湯,或是壹老碗褲頻寬窄的油潑面,或是壹碟綠瑩瑩的野菜……讓妳盡賞田園風光,盡嘗野味山珍。真的是:片片良田掀綠浪,漫漫黃沙籠綠雲,千畝魚塘濯綠水,十裏長堤繞綠林。再要喝上幾杯清酒,壹時興起吼段秦腔,那個爽快,那個愜意,那個淋漓盡致,不入其境是絕對品味不來的。 話說同州,不是為了懷舊,不是由於傷逝,更不是迷戀於抒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從“說”中了解同州,從中獲取智慧,汲取力量,以便張揚同州的個性風情,深刻了解同州的過去現在,正確從容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