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好處吧。白話文通俗,形象,詳盡——這點很重要。因為古文很多東西,言從簡,所以很多東西就得靠揣摩,靠想象,靠體會,靠猜測。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重要財富,我們的古籍——包括韓國,日本,越南都是用文言文書寫的,假如我們都不學,那麽我們就會像棒子他們壹樣無知,對自己祖先的歷史都不了解。
文言文抑揚頓挫,富有韻律美,尤其在詩詞歌賦方面,用白話文書寫,總是未免太過直白。就像現代詩,出名的有幾首?妳能想起來的,無非也就是“輕輕地我來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環顧四周,佳作寥寥耳!而古文詩詞歌賦呢?光唐詩,宋詞,元曲這裏邊都有多少優美的東西。太多好的了,我就不贅述了。
古文在描寫歷史方面,也非常出色,不比現代文的效果差,樓主可以多讀史記,裏面語言,真的非常有意味,有些東西,也遠非白話能傳達。翻譯出來,味道總是不對。
總之,兩樣都要學好,那就最好。沒有哪個重要壹說,哪個最好壹說。
2. 八古文對社會產生了什麽影響
妳應該是寫錯字了,我想妳問的應該是八股文吧? “八股文”指的是中國明、清科舉考試用的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所以叫做八股文. 八股文要求必須就四書中的內容來取題.其所論內容,都要根據宋代朱熹的《四書集註》等書,不許作者自由發揮.這樣就使得寫八股文的讀書人思想僵化,眼界狹窄,不去了解四書之外的東西,而且內容形式的死板也讓整個學術界充滿了死沈沈的氣息.八股文為封建統治者束縛人民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使得古代中國社會進壹步失去了自由活潑的生氣,致使社會體制與人民的思想日漸僵化,明清五百年的延續就弄成了清末“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可悲局面. 希望對於妳的疑問有所幫助.。
3. 古代的書面語除了文言還有什麽言先秦文言壹致,後口語演化,書面卻仍沿用先秦文體,即「文言分離」。
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長期以來,傳統語言學理論認為,文字是語言的客觀反映。也就是說,文言就應該是古人口語的忠實記錄,即所謂“映照說”。但孟昭連經過多年研究後疑竇頓生。
按照語言學界***識,西周之前漢語是沒有語氣詞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在書面語中出現的,在二三百年間很快達到完備的程度。從《尚書》開始,《詩經》《左傳》尤其是《論語》及戰國其他諸子著作,都有大量語氣詞。
壹個民族的語言,在二三百年間突然出現了壹整套前所未有的語氣詞,最初的動因何在?在古代傳播手段相當落後的情況下,它是如何在全民的語言中(包括口語)迅速普及應用的?通過對大量文獻典籍中的實證、例證的分析、研判,孟昭連教授指出:壹整套語氣詞的“突然降臨”是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更為奇怪的是,上古的語氣詞在後來的口語中全都沒有留傳下來,“也”“矣”“乎”“哉”“歟”“耶”之類連痕跡都沒有了。這也成為語言學領域的“千年之惑”。孟教授假設這些語氣詞曾在古人的口語中存在過,並按照先明清,再唐宋、南北朝,最後秦漢的逆向順序來考察,結果令人吃驚:它們從來就沒在古代人的口語中存在過。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連皇帝批閱奏章這麽“嚴肅”的事也都沒有“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乃書面語符號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說“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什麽?
孟昭連指出,語言學家告訴人們“古代文言是沒有標點的”,這其實是壹種莫大的誤解。其實,“之乎者也”之類的所謂“語氣詞”,就是古代最早的標點符號。先秦口語中並沒有語氣詞,不同的語氣是用聲調的輕重、緩急、高低來表現的。當口語轉化為書面語時,古人就借用了壹批本來屬於實詞的文字作為每壹句的提示符號,既表示停頓,也提示這壹句的語氣聲調,閱讀時“之乎者也”只起到提示作用,並不需要讀出聲音來。
專家稱,這個結論對傳統語言學中的“文字是語言的客觀反映”觀念是壹個巨大沖擊,中國古代語言的發展歷史很可能會因此而改寫。
既然“之乎者也”只是“標點符號”,那麽閱讀時發聲的習慣是怎麽形成的呢?孟昭連認為,唐五代口語中已經開始出現了白話語氣詞,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啊嗎呢呀”之類,書面語中的語氣提示符號也逐漸轉化為與口語相對應的文言語氣詞。唐代科舉考試,主要內容就是考查對儒家經典的記憶與理解能力,甚至有時專考“之乎者也”。也就是說,經典中的語氣提示符號已成為經典內容不可缺少的壹個組成部分,所以考生在平時朗讀背誦經典時,會將句末語氣詞讀出聲音來,以強化記憶。就像現在考試,如果連標點符號壹起考,甚至填空題專考標點符號,那麽學生背誦課文時必然也要背誦標點符號。
“之乎者也”的研究價值
最近,孟昭連將他的研究成果寫成壹篇題為《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謎——文言語氣詞非口語說》的論文,對“之乎者也”的產生、消失、實際功能等詳加論述,在學界引起巨大反響。
對於“古文沒有標點”的說法,孟教授不敢茍同:“古人發明文字,就是為了記錄語言、表達思想。不告訴讀者應該在何處停頓,語氣如何,豈非自設迷陣,不想讓人看懂?”
那麽,為何古人不選擇簡單的符號斷句呢?“借字為標”壹方面是為了“詞更達意”,另壹方面是為了維護方形漢字的美觀壹致。孟教授風趣地說,文言雖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但它的內容和形式與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大相徑庭。因此,古裝影視劇中那些搖頭晃腦、滿口“之乎者也”的人物形象是人們主觀臆造的,並非歷史真貌。那些提倡學生講說“文言”的“國粹迷”們,更應該先搞清楚何謂“文言”,何謂“國粹”。閱讀時,“之乎者也”讀出聲音來,就像“領導——冒號”壹樣會成為笑柄。
孟昭連的學術觀點得到古代文獻與文言小說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劍國的強力支持。李劍國認為,孟昭連教授壹反傳統的語言理論,用全新的視角對文言語氣詞的實質進行解讀,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難能可貴。傳統觀點其實是在西方語言理論影響下出現的,並不符合中國古代語言發展實際。孟昭連教授的研究征引文獻豐富,推理嚴密,結論可靠,說服力很強。他說:“在長期整理古代文獻的過程中,我時常感到文言語氣詞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但用孟氏‘非口語說’來解釋,即可迎刃而解。”
4. 文言文對今天的影響對今天的影響就是,我們必須得學還得背它,也就是在學校學,以後根本用不著,書籍都是古文什麽的了,影視劇怎麽還可能有說文言文的了。
文言文是中國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之乎者也”。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5. 八古文對社會產生了什麽影響妳應該是寫錯字了,我想妳問的應該是八股文吧? “八股文”指的是中國明、清科舉考試用的文體。
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所以叫做八股文。 八股文要求必須就四書中的內容來取題。
其所論內容,都要根據宋代朱熹的《四書集註》等書,不許作者自由發揮。這樣就使得寫八股文的讀書人思想僵化,眼界狹窄,不去了解四書之外的東西,而且內容形式的死板也讓整個學術界充滿了死沈沈的氣息。
八股文為封建統治者束縛人民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使得古代中國社會進壹步失去了自由活潑的生氣,致使社會體制與人民的思想日漸僵化,明清五百年的延續就弄成了清末“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可悲局面。 希望對於妳的疑問有所幫助。
6. 文言怎麽產生的文言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加工主要有兩種。壹種是省略。古代書寫工具笨拙,書寫十分費勁,下筆省略,註重簡潔,是必然的。另壹種是美化。書面語要求寫得整齊和優美。經過省略和美化的書面語,跟口語就有距離了。口語因時代而變化,變化比較快。書面語也因時代而變化,但變化慢得多。從甲骨文到今天三千多年,口語經過了多次重大的變化,而書面語的變化則相對地比較微小。書面語跟口語的距離越拉越大,文言成為完全不同於口語的另壹種語言。學習文言,不僅要學漢字,還要學書面的人造古漢語,所以學習困難。
歷史上不斷創造文章的格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四六文”,不僅束縛語言,還束縛思想。例如,《滕王閣序》中有這樣的兩句:“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得意”省略成“楊意”,“鐘子期”省略成“鐘期”,還用了司馬相如和伯牙鼓琴兩個典故。這樣的文章怎能不難讀呢?
格式束縛到“八股文”可說是至矣盡矣。八股是把文章分為八個段落:“破題、承題、起講、提股、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股濫觴於北宋,盛行於元明清。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初詔行科舉”,清光緒三十壹年(1906)“諭停科舉”。
在漫長的六百年間,八股文是中國文官考試的“托福測驗”,是壹代壹代中國青年十年寒窗孜孜研求的“登龍術”。中國文化長期停滯不前,八股文浪費了青年的精力,是壹個重要原因。
什麽叫做“白話”? 白話是以現代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白話也要加工嗎?是的。有兩方面的加工。壹方面是寫***同語(普通話),不寫方言。方言也有書面語,那不是通用的書面語。另壹方面是對口語要作語法修辭的規範化的加工。規範化的作用是擴大***同語的流通價值。白話不僅是“寫”的,也是“說”的。寫出來是“語體文”,說出來是“文體語”,寫和說的統壹就是“言文壹致”。白話是漢族全民族和中國全國的現代通用文體。
文言除少數通俗文章外,壹般只能看得懂,讀出來是聽不懂的。我們腦袋裏儲存的是現代漢語,不是古漢語。電視裏常常朗讀文言詩詞而不配備字幕,觀眾聽得莫名其妙。白話不僅能看得懂,讀出來又能聽得懂。所謂聽得懂,當然是以文化和專業相同為條件。白話雖然經過加工,它的基礎是現代口語,所以容易聽懂。老百姓的口語好比是“粗制品”,書面的白話文章好比是“精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