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黎庶昌,不得不說起“沙灘文化”,說起“沙灘文化”,就要說說沙灘這個地方。
沙灘位於貴州遵義縣新舟鎮沙灘村,沙灘的得名,來自於村前那條叫安樂江的河流。安樂江顯然不能像大河壹樣,有壹瀉千裏的氣概和大浪淘盡石沙的力量,它只是壹條纖秀而碧藍的小河,悠閑地從村前緩緩淌過,於是淘不盡的沙堆積了起來,天長日久便成了壹個四面環水的美麗沙島。
在長江上遊無數的大支流小支流中,有無數這樣美麗的沙灘,靜靜地睡躺在河流上,或偶有人涉足,感嘆壹句,或百年千年無人問津,只是漁翁的稍息之所。可是當壹個沙灘有了文化內涵,這個沙灘就不僅僅只是躺在壹條自然的河流上,它已經屹立在了人類歷史的長河裏,受萬人矚目。
沙灘是壹個神奇的小山村,它後枕子午山,前流安樂江,方圓不過十裏,在晚清百余年間,卻從這裏走出了幾十位著名學者。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西南巨儒鄭珍、莫友芝、黎庶昌是為“沙灘文化”的傑出代表,被譽為黔中“清代三賢”。沙灘學者們在文學、經學、書法、音韻訓詁、農學、醫學、考據學等領域精研求索,產生多方面的重大影響。
“沙灘文化”歷史地位的確立,是浙大學子的研究成果。1940年日軍侵占江浙,國立浙江大學竺可楨率師生西遷貴州遵義辦學到抗戰勝利。在遵義辦學的7年中,浙大史地系教授張其昀、譚其驤、錢穆、張蔭麟、任美鍔等多次到沙灘考察、拜謁三賢故居和陵墓。豐子凱先生也在沙灘作畫多幅,配以詩文,匯刻成《子午山紀遊冊》。浙大學者認為沙灘曾是全國著名的文化高值區,名動海內外,學術傳承數代,形成了壹個成就斐然、影響深遠的文人學術群體。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將這壹特殊地域人文精神及成就的總和命名為“沙灘文化”。
黎庶昌便是“沙灘文化”傑出的代表之壹,早年他師從鄭珍,又入曾國藩幕僚,深得信任,名列“曾門四弟子”。後黎庶昌以參贊和道員身份出使英、法、西班牙、日本等國,開始其壹生的外交活動。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貢獻,除了他的著作《拙尊園叢稿》6卷、《丁亥入都記程》、《西洋雜誌》8卷、《黎氏文集》12種36卷、《孔詩》、《續古文辭類纂》等外,還編印了《古逸叢書》,這部書***26種200卷,是我國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貴古籍。
黎庶昌幾乎周遊了世界,可以說閱盡了人間美景,可在晚年他還是要落葉歸根的,在他心裏,沙灘是最美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