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仁義之學的人,永遠是有病的”,早年的艱苦生活造就了他高尚的品格。王先生出身艱難困苦,深知物力之難,壹生極為節儉。在生活中,他避寒,吃食物。我記得我們剛入學的時候,去看過王老師。作為壹所知名大學,王先生居然住在兩間總面積不到30平米的老房子裏。大家都對他憤憤不平,但王先生卻泰然處之。他反而鼓勵我們說:“搞學術研究的人要做學術貢獻,生活中的壹切都是小事。”妳以後壹定要專心學習,不要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生活瑣事上。“後來學校將其歸還給先生故居,先生將最大的接待室作為古文字研究室,作為教學和編纂甲骨文字典的場所。
徐中書誨人不倦,為培養後進生傾註了大量心血,卻從不接受學生的任何饋贈。大家都知道王先生的個性,逢年過節去拜訪他,從來不敢買什麽東西。記得有個同學報考了王老師的研究生,考前春節去給王老師拜年,還問了王老師壹些學習方面的問題。王先生詳細回答了他的問題,並鼓勵他認真備考。臨走時拿出禮物,王先生態度突然轉變,堅持要他拿走,最後只好拿走。他回去後緊張了好多天,覺得肯定會對自己申請研究生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其實王老師很大度,很理解學生的感受,所以對他沒有任何偏見。後來他考上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王老師的研究生。
徐中書生性謙和樸實,即使對學生也是如此。記得畢業後,我們在他家編甲骨文字典。有壹次,正巧成都古籍書店重印《說文解字註》,請王先生提書名。我們還借機要求王先生的墨寶作為永久紀念,王先生欣然同意,但簽字時卻稱我們為“先生”。作為他晚年的學生,我們真的不敢接受他的命令。
王先生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不朽的學術成就和崇高的為人師表的風範,為後人所景仰。作為壹代學術大師,王先生的道德事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