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寫的?

誰寫的?

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詞稚,苦讀無燭,鄰人有燭未捉。平衡就是把它的光穿過墻壁,用反射光的書來讀。”

關於這本書的作者

至於該書的作者,《隋書經濟誌》沒有記載,但《舊唐書》和《新唐書》均有東晉葛洪的記載。這是因為六卷的最後有葛洪的壹篇散文。後記說:“洪家世有劉子駿《漢書》壹百卷,無首尾題,卷數以甲、乙、丙、丁為序..我已故的父親把它傳給了我。想編《漢書》為漢事編目的辛,死無結構,故書無族譜,只有雜註,無前後之分。好事者之後,意為二,甲始為十,十卷為十卷,為百卷。弘家具有自己的書,盡量記錄班固做了什麽。幾乎都是劉的書,但有同有異。且固不取,惟兩萬諾。今抄為兩卷,名為《西京雜記》,以補《漢書》之不足。”據葛洪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是劉欣,他只是抄了班固寫《漢書》不用的兩萬多字,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後人不相信葛洪的後記,認為是“倚古從重耳取之”。事實上,《西京雜記》是葛洪寫的。但書中的故事並非都是葛洪杜撰的,有些條目可能是從當時保存的古籍中摘錄的。?

葛洪(284-364),字之川,號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作品有《抱樸子》、《神仙傳》等。

這本書的真正作者是誰?這個謎仍然懸而未決。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在他的《中國歷史概論》壹書中明確指出,《西京雜記》壹書講了很多漢代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誰?沒有結論。有人說是劉欣,有人說是晉代的葛洪,甚至還有吳軍寫書。這給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隋唐時期,特別是唐太宗繼位後,為了輔佐國家以史為鑒,非常重視修史。當時的史官們極力搜集史籍,如“朝廷命天下纂書”、“搜求異書”、“搜集其所有古籍”等。然而,魏徵等人編纂的《隋書經籍誌》未能找到《西京雜記》的真正作者,所以他們不得不尋找作者。400多年後,宋代詩人黃在《東觀遺事》中采用了折中說,認為劉欣在《西京雜記》中所說的壹切,葛洪都采用了。後晉劉保等人編《唐經錄》,書名為葛洪。清末,壹批考證著作問世。但考證者並沒有找到《西京雜記》這本書的真正作者,也沒有編出壹條線索。

在近代壹些學者專家的著作中,人們對誰對誰錯各持己見,甚至避而不談。如李宗業在《中國史記概論》中說:“《西京雜記》二卷本為劉欣所撰,唐書誤名葛洪”;但是,金的《史記選讀》絕對是為葛洪寫的。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西京雜記》進行了詳細的考證。他說《西京雜記》有兩卷,宋人分六卷。末有葛洪後記,曰:“其家有劉欣《漢書》百卷,班固審讀。幾乎都是劉的,有壹些異同,但都沒有取,只有兩萬字。”

由於魯迅在今天看到的中國小說中列出了《西京雜記》,並在內容中列出了劉鑫,因此否定了葛洪。有的考證文章也說《西京雜註》是壹部雜註史,但《漢書》沒有記載。但金說:“舊題為西漢劉欣所作,經考證作者為金”。依據是什麽?詞典未引用,故不詳。可能是由於以上原因,所以張舜徽的《中國歷史名著》,書中雖然列舉了歷代雜史,有幾十個筆記本書名,但偏偏沒有《西京雜記》。柴德庚編的史記就更不方便列舉了。其他作品甚至參考書都不壹樣。誰對誰錯,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