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孔門三世出妻”是引用《禮記·檀弓上》的記載: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伋則能安?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思……子思生白,字子上。”“子上之母死而不喪”是說子上的母親去世,但是沒有舉行治喪的禮儀。這就令人產生了懷疑:為何不喪?其實關鍵就在於子上母親的身份,文中提到她為“出母”,《禮記·檀弓上》所說“出妻之子為父後者則為出母無服”,“出母”、“出妻”是被人們混淆的兩個概念,兩者有著本質的差異。“出母”就是“生母”,與“庶母”有別。段玉裁註《說文解字》:“出,進也,引申為凡生長之稱。”今人潘光旦先生謂“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出猶甥也,甥既由“生”得聲,恐亦由“生”得義。(《潘光旦文集》第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再如,清代學者錢泳《履園叢話》就曾經議論關於“出母”的問題。例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康公,我之自出。”錢泳說:“出之為言生也,謂生母也。”他認為,《檀弓》中的記載表明,子上之母為子思之妾,非為正妻,如此而已。他說:“《檀弓》曰‘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蓋嫡母在堂,不得為三年喪耳。其曰‘為伋也妻是為白也母’者,正其妾之謂也。必白為妾所出,而子思不令其終喪故也。……然則子上之不喪出母,生母也,非見出於父之母也,更無待辨,何疑乎子思有出妻之事,而兼疑乎伯魚為出母之喪哉!況《檀弓》止有出母字,並無出妻字。後人因出母字而溯從前壹代為出妻,亦弗思之甚。”他清醒地認識到,不僅孔子沒有出妻之事實,子思也同樣沒有出妻。清代周安士在《安士全書》中也有相似觀點。
清代學者中,辯駁孔氏出妻說最為得力的要數崔述。《洙泗考信錄》卷四載:“解《檀弓》者,皆以‘先君子’為伯魚,由是遂謂孔子嘗有出妻之事,伯魚乃出妻之子,為母當期而除,故孔子甚之。余按……孔子能教七十子皆為賢人,而不能教壹妻使陷於大過。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皆中心悅誠服,獨其妻不能率孔子之教,以自陷於大過,天下有是理乎?《檀弓》之文本不足信,而期而除喪,亦不必其母之出始然;父在為母期,孔子既在,伯魚為母期而除之,亦有何異?而解者必曲遷就之,以蘄合乎喪出母之說;然則伯魚必何如服而後可謂其母之非出耶?《史記·孔子世家》亦無出妻之事。……且其所稱先君子者,亦未明言其為何人,後儒過於泥古,又從而附會之,遂致孔氏頓有再世出妻,三世無母之事。伯魚之母出子思之母嫁,子上之母又出,豈為聖賢妻者,必皆不賢,而為聖賢者必皆不能教其婦,抑為聖賢妻者,本不至於出且嫁,而為聖賢者,必使之出且嫁,而後美也?又按《左傳》,士大夫之妻出者寥寥無幾,而賢人之妻無聞焉。”
但是歷來“不識字”之人可謂多矣,他們在解釋“出母”壹詞時,往往認為“出妻”、“出母”是站在不同對象對離婚妻子的稱呼:“出母”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看母親,而“出妻”則是站在丈夫的立場看妻子。這些理解上的錯誤,實際上就是對古籍的誤讀和誤解所造成的。
孔子、子思都已“沈冤得雪”,那麽現在的“嫌疑”就又聚焦在孔子唯壹的兒子伯魚身上。他的命運又如何?《禮記·檀弓上》記載有關子思母親的情況如下:子思之母死於衛,柳若謂子思曰:“子聖人之後也,四方於子乎觀禮,子蓋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這裏說道,子思的母親死於衛國,好事者於是又聯想到了其母是否是因為曾經被“出”而改嫁於衛。
我們再引壹段《檀弓》考之:子思之母死於衛,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於他室。以此說為據,既然提到“庶氏之母”,就是明言這是子思的庶母,史載子思曾經有段時間居住在衛國,庶母與子思偕同到衛國也是常理。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庶母曾經被“出”。況且她去世之時,子思已經收徒授學,時間荏苒,如果她真的是被“出”而身份又是“庶氏之母”,子思是不可能違背禮制在孔氏廟堂之內為之慟哭。
後人還有根據《孔子家語》載孔安國序,認為孔門曾四氏出妻,實質這些都是以類相從的對文獻的誤讀和誤解所造成,通過對祖孫三代的鑒定,我們有理由確信孔氏三代未曾離婚。
不過,我個人認為《禮記·檀弓上》被引用的這段文字中的“出母”,做生母解釋,還是不能夠完全說服人的。因為出母做生母解釋,如果是嫡母,就必須要舉辦喪禮,不喪就不對,不合儀禮,孔氏敢不喪?如果是庶母,那要看情況,有喪有不喪。就像孔子是為其生母辦喪事,還找到了他父親的墓地,為他的父母舉辦了合葬。而像子上,他的生母死了,但他的父親子思,嫡母都還健在,所以按當時禮制,不喪其庶母。綜合各種因素,我認為,庶出庶出,由於庶與出兩個字常聯系壹起, 這裏的“出母”的出,實際上是作者筆誤,或作者用詞不準確,應該寫為“庶” 。除非,在當時社會的語境,出母就是庶母的意思,否則,作者說“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與“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都會是難圓其說,前後矛盾重重,解釋不通,與實際不相符合。因為基本史實是這樣的:孔子是庶出,而伯魚不是庶出,是孔子唯壹的兒子,孔子也無娶妾,伯魚正妻無子,伯魚納妾,生子思,子思是庶出,子思的兒子子上是庶出。由此可見,孔氏連著四世,其中有三世是庶出的,有庶母。孔子的父親死後,孔子的庶母帶他離開孔家到闕裏生活。子思的父親伯魚死得早,子思的庶母後來到衛國,死於衛國。但沒有其他可靠的史料記載孔子的父親、孔子、孔子的兒子伯魚以及孔子的孫子子思出妻。孔氏三世有庶出,有庶母,但無出妻。
白雲山人編輯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