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壹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壹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筷子的標準長度為七寸六分長,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與動物有本質不同。
名詞解釋
筷子[Chopsticks] ,是指用竹、木、金屬或陶瓷等材質制做的夾飯菜或其他東西的細長棍兒。
持放在手指中夾取食物或其他東西的細長形條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牙、骨、金屬等,形狀或方或圓各異。
名字由來
筷子的“筷”字是怎麽發展演變過來的呢?這個稱謂起自明代,明人陸容所著《菽園雜記》壹書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原來,“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拋錨停住,因此改稱“箸”為“快兒”,意為讓船快行。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沒有這種忌諱,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後人就把“快”加了個竹字頭,稱作“筷子”了。
2起源編輯
史料記載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進食的地區。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壹種獨特的餐具。筷子是亞洲的人類緩慢演化過程中的產物,並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走堂的拿了壹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壹碟臘豬頭肉。”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壹本小書同時又讀壹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筷子是漢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漢族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壹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壹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宋、元、明、清皆統壹稱“箸”
筷子有多種名稱,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鄭玄註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漢代著名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稱商紂時期的筷子為“箸”,古寫為“木箸”。兩漢又出現了“
筷子
筯”字。隋唐時李白《行路難》詩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麗人行》詩雲:“犀箸厭飲久來下,鍪刀鏤切空紛綸。”從兩位大詩人的詩句中,我們知道,唐代“筯”與“箸”通用。不過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壹稱“箸”。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明代發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壹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
筷子(19張)
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壹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壹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筷子在我國的使用記錄壹直都是有文字的記載,而缺乏實物的佐證,在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壹個古代漢竈中發現筷子的浮雕,彌補了筷子實物佐證的空白,是已知唯壹的實物佐證,其精致程度足可以和現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稱當代國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通過這個筷子的浮雕不僅能證明在漢代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富足的生活條件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