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滿江紅簡介

滿江紅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滿江紅科植物滿江紅的全草·《中醫大辭典》·滿江紅 2.1 滿江紅的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2.3 性味歸經 2.4 功能主治 2.5 運用 2.6 化學成分 3 蕨類滿江紅科滿江紅屬植物滿江紅的全草·《全國中草藥匯編》·滿江紅 3.1 拼音名 3.2 滿江紅的別名 3.3 來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滿江紅的用法用量 3.7 摘錄 4 滿江紅科植物滿江紅的葉·《中華本草》·滿江紅 4.1 出處 4.2 拼音名 4.3 滿江紅的別名 4.4 來源 4.5 原形態 4.6 生境分布 4.7 性狀 4.8 化學成份 4.9 性味 4.10 歸經 4.11 功能主治 4.12 滿江紅的用法用量 4.13 附方 4.14 各家論述 4.15 摘錄 5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滿江紅 1 拼音

mǎn jiāng hóng

2 滿江紅科植物滿江紅的全草·《中醫大辭典》·滿江紅

滿江紅為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1]。

2.1 滿江紅的別名

又名紅浮萍、紅浮漂、草無根、浮飄[1]。

2.2 來源及產地

滿江紅科植物滿江紅 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的全草,分布長江以南各地[1]。

2.3 性味歸經

辛,寒[1]。入肺、膀胱經[1]。

2.4 功能主治

功在發汗祛風,透疹,利尿[1]。

1.治外感發熱,風濕疼痛,風瘙癮疹,麻疹不透,小便不利,帶下[1]。煎服:3~9g[1]。

2.治燒燙傷,研末油調敷[1]。

2.5 運用

滿江紅根:煎服治肺癆病,有潤肺止咳功能[1]。

2.6 化學成分

本品含馬粟樹皮素、咖啡酸3,4雙葡萄糖苷、綠原酸及氨基酸等[1]。

3 蕨類滿江紅科滿江紅屬植物滿江紅的全草·《全國中草藥匯編》·滿江紅 3.1 拼音名

Mǎn Jiānɡ Hónɡ

3.2 滿江紅的別名

紅浮飄、紅浮萍、紫薸、三角薸

3.3 來源

蕨類滿江紅科滿江紅屬植物滿江紅Azolla imbricata (Roxb.)Nakai,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幹。

3.4 性味

辛,寒。

3.5 功能主治

解表透疹,祛風利濕。用於麻疹不透,風濕關節痛,蕁麻疹,皮膚瘙癢,水腫,小便不利。

3.6 滿江紅的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3.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4 滿江紅科植物滿江紅的葉·《中華本草》·滿江紅 4.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4.2 拼音名

Mǎn Jiānɡ Hónɡ

4.3 滿江紅的別名

水浮漂、草無根、紅浮萍、浮漂、紫薸、帶子薸、三角薸、紅浮漂、紫萍、紅葉草、綠萍

4.4 來源

藥材基源:為滿江紅科植物滿江紅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Salvinia imbricata Roxb.]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撈取,曬幹。

4.5 原形態

小形漂浮植物。圓形或三角狀,直徑約1cm。根莖細弱,橫生,羽狀分枝,向下生出須根,懸垂於水中。葉小,無柄,互生,成雙行覆瓦狀排列,卵形或近斜方形,長約1mm,寬約為長的壹半,先端圓形或截形,基部與根莖合生,全緣,通常分裂為上下2片;上片綠色,肉質,浮於水面,秋後變為紅色,邊緣膜質,上面有 *** 狀突起,下面有壹空腔,含膠質,內有固氮藍藻,念珠藻***生;下裂片膜質,鱗片狀,沈沒水中。孢子果(莢)成對生於分枝基部的沈水裂片上;大孢子果小,長卵形,內有壹個大孢子囊,內含壹個大孢子;小孢子果大,球形,內有多數小孢子囊,各含64個小孢子。孢子果911月成熟。

4.6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池沼、水溝或水田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等地。

4.7 性狀

葉小,三角形,密生於細枝上,皺縮成粒片狀,直徑約4mm,上面黃綠色,下面紫褐色或紅褐色;須根多數,泥灰色。質輕,氣微。

4.8 化學成份

含3,4,5,6,7,四羥基花色5葡萄糖甙(luteolinidin5glucoside),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馬栗樹皮素(aesculetin),咖啡酸3,4二葡萄糖甙(caffeic acid3,4diglucoside),6(3葡萄糖基咖啡酰)馬栗樹皮素[6(3glucosylcaffeoyl)aesculetin],另外含少量的對香豆酸的葡萄糖酯,咖啡酸和綠原酸的葡萄糖1,6二酯。

4.9 性味

辛;性涼。

4.10 歸經

肺;膀胱經。

4.11 功能主治

解表透疹;祛風勝濕,解毒。。主感冒咳嗽;麻疹不透;風濕疼痛;小便不利;水腫;蕁麻疹;皮膚瘙癢;瘡瘍;丹毒;燙火傷。

4.12 滿江紅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熱熨;炒存性,研末,調油敷。

4.13 附方

①治風濕病,發汗驅風: 紅浮漂四十個。取二十個搗爛焙熱,趁熱包於風濕痛處,包後用針(先消毒)刺患處周圍出氣,以免內竄,同時將另二十個紅浮漂搗爛,煮甜酸酒內服。 (《貴州民間方藥集》)②治胸腹痞塊: 紅浮萍、桃仁、紫草、茅根各五錢。煨濃汁,沖白酒壹兩服。③治麻疹不透: 紅浮萍三錢,蕪萎、椿樹皮各二錢。 煨水服;再用藥渣擦全身。④治風癱、麻風癩: 紅浮萍、蒼耳草各二兩。煨水服;另取紅浮萍、蒼耳草各適量,煨水洗全身。⑤治九子瘍: 紅浮萍搗絨,調甜酒敷患處。⑥治紅崩,白帶: 紅浮萍二錢。調甜酒吃。(②方以下出《貴州草藥》)⑦治火燒傷: 紅浮漂,曬幹研末,以桐油調敷。(《貴州中醫驗方秘方》)

4.14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主癰疽,入膏用。

2.《分類草藥性》:治紅白風丹,皮膚瘙癢,風癱。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以布包熬水外熨,能發出已收沒的麻疹。

4.《四川中藥誌》:發汗利水,祛風勝濕,治暴熱身癢,利小便,止消渴,治風濕頑癬。

4.15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