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畢摩文化特征與內涵
道家或道教傳入彜族地區不僅時間早,而且很快被彜族民間所接受,與彜族的祖先崇拜觀念揉合在壹起,推進了彜族祖先祟拜的發展。這其中的原因,壹是道家或道教思想與彜族的原始宗教、生活模式相吻合。道家或道教思想源於古代的鬼神思想 ; 源於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的巫術和神仙方術 ; 源於讖緯之學 ; 源於黃老思想。道家或道教思想的這些淵源與彜族的宗教觀念不相悖逆。鬼神思想是彜族先民在萬物有靈的靈魂觀念下產生出來的鬼神世界的反映,彜族先民把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已亡祖先視為神靈,對其進行祭祀祈禱。道家和道教就承襲了這種鬼神思想,並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彜族先民的許多神靈作為自己的神靈 ; 古代殷人認為蔔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兇,巫師可以交通鬼神,這也是道家或道教淵源的東西,而在彜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中,遇疾病和疑難問題也興占蔔,交通鬼神則有畢摩 ; 道家或道教以陰陽五行推驗災異禎祥,也出自彜族遠古先民羌戎的原始陰陽觀 ; 道家或道教思想有許多神秘主義的因素,彜族先民的靈魂觀本身就充滿著神秘。由於二者思想內涵的相符,道家或道教思想就很快深入彜族民伺,形成廣泛而雄厚的基礎。象征和標誌二者的壹些東西也自然的相合,彜族崇拜葫蘆,認為始祖從葫蘆出,有的彜族人家供奉葫蘆祖先,有的人家把葫蘆懸於大門頭上,而葫蘆又成了道教及其醫藥的象征和標誌,道教八仙之壹的張果老腰間常系壹葫蘆 ; 唐宋之際的著名道士陳傳則是“齋中有大瓢掛壁上” ; 元代著名道士長春真人丘處機所居的長春宮,有“匏瓜亭”。彜族以虎為圖騰,崇拜虎,而春秋時,老子、列子均以虎為道號或為姓。道家或道教深入彜族民間的第二個原因是,以彜族先民為王室的南詔統治者,在與唐王朝頻繁親密的交往中,受到唐王朝尊祟道教的影響。唐初,南詔酋長細奴邏在未建立南詔政權之前,就與唐王朝發生了密切聯系,在“永徽癸醜四年遣邏盛炎入朝,唐授奴邏為巍州刺史,賜以錦袍。”到細奴邏之孫盛邏皮繼位時,盛邏皮正式在南詔確立了道教的地位。於開元十四年 ( 公元 726年 ) 立廟祀晉右軍將軍王羲之為聖人,把世事張氏五鬥米道的王羲之作為道教聖人祀奉 ; 到閣邏鳳為王時,閣邏鳳立《南詔德化碑》,碑文有“闡三教,賓四門”,三教就包括道教在內,到唐德宗貞元十年 ( 公元794年 ) ,唐使者與南詔王異牟尋訂盟***擊吐蕃、使用的是道教宗教儀式。《蠻書》 載 : “貞元十年,歲次甲戌,正月乙亥,朔,五日己卯,雲南詔異牟尋及清平官、大軍將與劍南西川節度使判官崔佐時謹詣玷蒼山北,上請天、地、水三官,五嶽、四瀆及管川谷諸神靈同請降臨,永為證據。······謹率群官虔誠盟誓,***克金契,永為誓信。其誓文壹本請劍南節度隨表進獻 ; 壹本藏於神室 ; 壹本投西洱河 ;壹本牟尋留詔城內府庫,貽誡子孫。伏惟山川神只,同鑒誠懇。”以彜族先民為王室的南詔政權統治者,始終與唐主朝保持著親密聯系。這種特定的歷史原因,使彜族的宗教觀念較其他少數民族更廣泛地受到了道家或道教思想的影響。彜族也就在不斷吸收道家或道教的文化思想過程中,發展了自己以祖先崇拜為中心信仰的宗教形態。